解放前,北京的近郊有四个八里庄,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在名字前加上“东西南北”表示方位:北八里庄在北苑附近、南八里庄在南磨房附近、西八里庄在阜成门外、东八里庄在朝阳门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西八里庄。
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张鸿祥说:“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就有记载八里庄。八里庄最早是一个村的概念,应该叫八里庄村,但这个村庄现在痕迹已经没有了。”
西八里庄曾经有过城用石块砌成的门,却在上世纪被拆除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张鸿祥告诉我们“:1958年那会儿,说全民要识字,提高文化水平,玉渊潭公社需要给一些农民补习文化,但是没有教室跟桌椅,就把这个门楼给拆了。从现在看是挺可惜的,但是当时的情况就这样。”
北京内城有9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各自的作用,比如说阜成门主要是引煤炭进京的门,朝阳门是运粮的,包括崇文门、宣武门也都有各自的用处......
相传在阜成门的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了一枝梅花,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四周之人都会称赞道:“阜成梅花报暖春”。正因“煤”与“梅”谐音,因此阜成门也曾被称为“煤门”。
在明清,八里庄是运煤的要道,解放后,则承担了为北京输水的重任。
解放初期的时候,城里用水比较困难,所以采取了“西水东调”的政策,昆玉河就是1965年开始建的,它也是京密引水渠的二期工程。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小时候学说话时,大多都听过这段《数塔》的绕口令,而在昆玉河的西侧,就是这座“玲珑塔”了。
张鸿祥介绍道:“现在大家都说玲珑塔成为八里庄上一个建筑标志了,它是怎么来的呢?是明代万历年间,为了给万历的母亲李太后祝寿,皇帝建了这么一个寺庙,叫慈寿寺,而玲珑塔就在慈寿寺里。到了清代光绪的时候,慈寿寺被一把火给烧了,只留下这么一个遗存。玲珑塔是民间的一种叫法,但其实它的全名应该是叫永安万寿塔,这是它真正的名字。”
时间倏忽而过,一转眼已是现代,慈寿寺俨然成为了西八里庄的标志建筑,跨越昆玉河的大桥命名“慈寿寺桥”,地铁6号、10号线在此交汇,以及以“慈寿寺”命名的公交车站。
昔日的西八里庄成为了现代与历史的交汇点,以独有的风骨和面貌屹立于海淀西端,而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温故那些属于它的过往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