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乐 和平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1-22 21:13 语音播报


随着鼠年年尾,牛年已然遥遥在望,大家开始谈论牛,创作牛,准备红红火火的开启牛年。说起牛来,人们的就会想起老老实实、吃苦耐劳、辛勤劳作的老黄牛形象,而在艺术界,牛的作品呈现出怎样的风格呢?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保利拍卖中国书画季拍部总经理罗汉松先生,给大家解读牛主题的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

 

罗汉松  保利拍卖中国书画季拍部总经理

 

在拍卖市场上,针对于“牛”主题的作品大多有哪些表现形式?

 

市场上关于“牛”题材的作品多见,但种类不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将“牛”的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或表示某种具体的生活形态,如宋人常有的作品《雪溪归牧》《柳溪归牧》《柳塘放牧》等,均是以牛为田园生活的主要意象,且诞生了阎次平这样尤工画牛的大师级艺术家。或赋予某种祝颂的寓意,徐悲鸿作品成交纪录的保持者《九州无事乐耕耘》即借牛耕表达和平之颂。

 

阎次平《牧牛图》

 

其次是将“牛”作为单独的表现对象,但不一定赋予某种特别的寓意。如唐代韩滉的传世名件《五牛图》,契合其当时写生状物的社会风潮。近现代以来,喜以牛入画的多有,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黄胄、范曾等均是,其中李可染以画牛而与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并称于世;亦多见将之人格化的创作,如李可染以之自况,并名其斋为“师牛堂”。


中西方文化对于“牛”的理解与解读有哪些不同?

 

中西方对于“牛”的理解会有不同,不过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传统,且随时间不同发生变化。更早的西方油画家笔下出现过牛,被视为乡村生活的写实性再现,安迪·沃霍尔也创作过一些牛题材的作品,但主要表达的是对消费主义的抵制和嘲弄等。而中文语境中的“牛”,更多表现在对对象人格意义上的提升和认知。

 

一般来说,对“牛”的文化解读,只要看对应的单词的本义、引申义、象征义在中西方的社会文化中如何变化即可基本知道。


以牛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中,您所见最精彩的作品是?

 

唐韩滉《五牛图》。画牛的韩滉与画马的韩幹两人将传统中国画关于畜兽的写生提升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在解剖学发明以前)的新高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时代。


历年的“牛”主题作品中,成交价最高的作品是?

 

2011年秋的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成交价2.668亿元。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150x250cm,成交价2.668亿元,2011年秋

 

该作能创天价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作品尺寸150×250cm,是目前市场上徐悲鸿最大尺幅作品;2、受赠者为郭沫若,其创作背景极为特殊。上世纪50年代初,郭沫若在莫斯科接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当时徐悲鸿虽在病中,亦相当受鼓舞,创作了《九州无事乐耕耘》,作为贺礼赠送给了郭沫若。


此画的收藏脉络颇为传奇。郭沫若受画后,一直珍藏,视为自己与徐悲鸿的情谊见证。郭沫若逝后十几年,1988年该作归郭沫若纪念馆珍藏,1996年因特殊原因进入拍卖市场。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郭沫若纪念馆曾经收藏的二幅国家一级文物(书画类)之一,也是民间珍藏的徐悲鸿最重要作品,创天价自是情理中事。

 

牛年来临,牛主题的艺术作品是否会引起藏家的更多关注?

 

按历年经验,牛主题的艺术作品在牛年会有一波行情,价格也许有一定涨幅,但并不会偏离艺术品本身价值。是否能引起藏家更多关注,还是决定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

 

 

 

时尚文化

编辑:王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