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16:41
每到层林尽染时,一簇簇圆圆的山楂果在枝头绽放着红彤彤的笑脸,为丰收的季节增添一份喜悦。山楂树是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古老、最普遍的树种之一,它的果实——山楂也称得上是宝藏食物。
1 在古代长期被当作野果
山楂是山楂属蔷薇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原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多为野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有许多品种。在中国主要有南山楂、北山楂两大类,细分又有酸楂、山里红、脂果等三十多个品种。大致而言,南山楂果小,味酸涩,以药用为主;北山楂果大,气味香,酸甜适中。
山楂树
起源古老的山楂,在我国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距今两千年前的《尔雅》中记载的“朹”(音qiú),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文献记载的山楂古名。山楂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猴楂、鼠楂,因为“猴、鼠喜食之”。
通过典籍记载我们知道,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野生山楂可以食用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山楂只作为一种野果,并没有加以人工培育而成为主要果品。在《周书》和《礼记》中所列举的14种“供祭祀,享宾客”的果品中没有出现山楂。
山楂在古代之所以长期被当作野果,不受重视,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它的酸味。其实,山楂果实中的含糖量比苹果、梨高出一倍多,但为什么人们还是感觉山楂比苹果、梨酸很多,甚至经常被它“酸倒牙”呢?这是因为山楂果肉中含有的有机酸比苹果、梨的含量高出两到三倍,有机酸的含量高,就冲淡了糖的甜度,所以山楂吃起来酸大于甜。
到了唐代,山楂作为野果的地位略微提高了一些,已经被乡民当作土特产馈赠宾客了。直到清代,由山楂制成的京糕,也称金糕,被当作“皇都饮食佳品”之一,山楂才转正,被承认为正式果品。
2 健脾开胃的京味儿美食
山楂的地位之所以能显著提高,与元代朱丹溪、明代李时珍等名医发现了山楂的药用价值有很大关系。《本草纲目》记载:“古方罕用,自丹溪朱氏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中医对山楂的利用,主要用果实。元、明医家发现,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入脾、胃、肝经,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
山楂在消食化滞方面的功效显著。中医临床上,一切类型的饮食积滞,无论是过食高脂肪、蛋白质的“肉积”,还是过食米面的“谷积”“面积”都可以应用山楂消食化滞。相对来讲,山楂的消食作用对因过食脂肪、蛋白类的“肉积”效果更好。
对此,《本草纲目》中有相关的实验记载:“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所以我们日常炖肉时,加几颗山楂同炖,肉特别容易烂。山楂不仅作单味药治病,更多的是与其他中药组成各种方剂。对过食米面的引起的“谷积”“面积”,可以用山楂加麦芽、神曲制成炒三仙或焦三仙,能够消化腹满、嗳气。元代名医朱丹溪创制的“保和丸”中,山楂就是主要成分,配以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萝卜籽),制成丸剂服用,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消化不良、恶心厌食、食物积滞及其引起的腹胀疼痛、大便不通等症状。治疗小儿食积常用的山楂丸也是由“保和丸”的配方衍生而来。现代医学发现,山楂中的类黄酮成分能抗御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从而调节免疫力。
经过一千多年的栽培,如今的山楂,口感已与柳宗元那时的“酸楂”相去甚远。在我国北方,成熟的山楂酸中带甜,风味独特。作为鲜果食用时,可以直接吃,生津止渴,也可以做成炒红果、冰糖葫芦,还可以榨汁饮用。干品山楂的形式多样,可以直接泡水作为代茶饮,也可以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糕、果丹皮等美味零食。山楂糕还被称为京糕或金糕,京糕梨丝就是北京菜里一道味美鲜爽的经典凉菜。形式多样的山楂制品在丰富人们味蕾的同时,也发挥了一定养生保健的功效。
山楂虽好,但吃的时候也有几点需要注意。中医认为,山楂只消不补,不能与人参等补品同时服用,以免抵消人参的滋补作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健康的人食用它也要有所节制。因为它酸度高,最好不要空腹食用。山楂片、果丹皮等零食中含有大量糖分,儿童尤其是正处于换牙期的儿童不宜多吃。吃山楂制品后要及时刷牙漱口,以免发生龋齿。
白色山楂花
粉红色山楂花
美味故事
冰糖葫芦的来历
说到最受欢迎的山楂食品,当然非冰糖葫芦莫属了。竹签子穿起一串山楂,蘸上猛火化开的冰糖浆,等它自然冷却,晶莹中透着火红,咬一口,嘎嘣脆,又酸又甜又粘牙,这是北方孩子独有的冬天记忆。
关于冰糖葫芦的来历,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南宋时期,在一次宴会后,宋光宗的爱妃突然得了怪病,腹部胀痛,茶饭不思,身体也日渐消瘦。在朝御医皆认为这是体虚所致,用了大量补品,但都未见好转。无奈之下,宫廷向社会贴出了皇榜以招聘名医诊治。一个走方郎中揭榜进宫为贵妃诊治,诊脉后说:“贵妃的病并不重,只需用山楂与冰糖一起熬制,每顿吃五六枚即可。”果不其然,那位爱妃吃后,胃口逐渐好了起来,过不多久便恢复了往日的容貌。
后来,山楂这种做法流传到了民间,老百姓把它一个一个穿起来,做成如今的街边美食——冰糖葫芦。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