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兴衰有哪四大规律?全景式梳理找到文化的延续与价值
北京晚报 | 作者 洪宇

2021-10-25 14:21 语音播报

城事

《中国古都和文化》史念海 著 重庆出版社

如果要问中国的历史古都有哪些?我们至少能说出西安、北京、南京等城市,这些城市看尽了多少人的兴衰,也看过自身的繁荣与落寞。古都凝结的不只是一个区域的人类活动遗产,而是当时整个时代的缩影。古都同时也作为一门学问,与历史、文化、地理有着深度的联系。中国古都学由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提议建立,这门学问深入研究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和消失,以及研究古都如何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古都作为曾经王朝或政权所统治地区的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传统文化越优越的城市,其城市的延续和改革越是有优势,这让对于古都的研究可以横跨古今,不局限于历史中的某一段落。

作为这门学问的发起人史念海先生的著作《中国古都和文化》就是一本集中讨论中国古都的学术论文集。书中收录的是史先生1986年至1994年这几年间发表在不同期刊、专著中的文章,本来这些文章要编为史先生的学术文集《河山集》的第八集,但考虑到这些论文所探讨的问题基本都集中于围绕中国古都的讨论,因此在傅璇琮先生的建议下更名成为这本《中国古都和文化》。书中的目录章节也都是按照一门学科由浅入深,按照“总分总”的排序系统为读者详解中国古都。书中第八章着重分析了古都的萧条与破坏,和聚焦于古都的兴旺不同,这一章细数了古都最后的没落,悲剧的时刻总是会使人有着更多的启示。

中国的古都数量相当多,有着共同经历的古都自然也多。在中国古代史中,萧条与破败是一些城市不可避免的发展规律。史念海先生梳理古都的各种没落因素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政治变化的作用,二、战争的冲击,三、自然条件的变化,四、民族关系的影响。这四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区分,很多古都可能同时存在好几种因素。但总体来说这四个方面是中国古都萧条、破败的最主要因素。

陪都制是古代中国都城的一大特点,这项制度突出了政治因素,陪都的历史往往和执政者家族以及政治规划有关。比如上溯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曹魏政权有五个都城分别是:长安、谯、许昌、邺、洛阳,这几个都城各有代表,长安城为当年汉王朝的西京遗迹、谯为曹氏家族的发源地、许昌为汉室所在、邺为魏之封地是曹魏政权的王业所在、洛阳则是汉皇故都。随着曹魏政权的发展,首先落寞的是与汉相关的都城,而后王业新的所在代替旧城的荣耀,随着迁都的资源转移,旧都不再被重视也就萧条了下去。大多数政治迁都,只是资源转移,基本上旧都处于闲置状态,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而有些迁都则会对旧都进行相当程度的破坏,比如东汉末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北魏末年在权臣高欢的压力下魏帝自洛阳迁至邺城。这些迁都行为都对古都造成过严重损坏,人口、屋宅、器物、城池规制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于执政王朝的末期,而执政王朝的灭亡伴随的破坏则更多,往往王朝首都都会遭到很大的破坏,有些破坏可以被后来者修复继续延续,有些则难以维持只能另选首都。

战争的因素往往伴随着政治而变化,如果是因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引起的权力争夺、军事冲突,一般不会对都城产生重大的破坏,因为内部冲突大多是为了权力交接而不是纯粹的破坏。但如果问题来自于统治阶级以外,比如地方武装、农民起义、民族冲突、外国入侵等行为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破坏,外部矛盾除了争夺权力以外往往还带着泄愤的情绪,都城难免遭到浩劫。比如西汉长安城,王莽篡汉时权力平稳交接,都城并没有造成破坏,这就属于内部矛盾引起的权力争夺。而王莽败亡起义军攻进长安,对长安宫室大肆焚毁,这就是来自于统治阶级之外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史念海先生在书中,以长安为例,用军事及政治对于长安城的影响,说明从汉朝到隋唐之间长安城如何在这两条因素下败落,而后又得到重生的。

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学者,史念海先生着重讲述自然条件的改变对都城的影响。自然的影响与人为影响相比作用缓慢,素来为人们所忽略。夏商时期农业并不发达,人民需要依靠自然才能获得粮食,书中有大量的史实记载了此时人们频繁地迁徙,都城频繁地更换。而后,以古都长安为例讲述自然的影响。汉朝之后长安的衰落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但整体上看,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也在逐渐恶劣。唐朝初期,皇帝和执政班子都要远行到洛阳解决粮食问题,至唐朝中晚期,关中的条件更是严重恶化。以致史书上记载的关中地区的战略优势被一笔勾销。关中地区从曾经的富饶到后来必须依靠南方的供给才得以养活地区上的人口,环境的恶化也让长安此后永久地失去了再成为都城的可能。

民族关系的影响则与政治、战争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早在中国就形成了华夷的概念。民族之间能够互相和睦的固然为好,但在历史上还是对抗较多。对于都城来说外族入侵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周幽王失德造成了犬戎的入侵,幽王身死,而镐京则完全被摧毁,此后再也没有兴起过。直到今日虽然有诸多考古线索,但始终也没有找到这座都城的遗址。蒙古人崛起后,灭国、毁城、屠杀是他们一贯的军事手段,但对于中国蒙古人却不像西征那样残暴,南宋都城临安得以保存尤为难得,元朝新建的大都则是在金国中都之旁另建的新都,这种外民族征服后保留旧有都城的行为,毕竟也是少数,而我们在史书上则更多见到的是外族入侵伴随的古都磨难。

市面上很多书籍聚焦于古都的繁荣和文化的蓬勃,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明清的北京等等,针对于古都的细致研究的书籍很多;但是对于古都从兴到亡再到改革的历程,这样全景式的梳理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史念海先生以反思重新整理古都的历史,从古都的兴亡中找到文化的延续与价值。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