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中国VS美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维为

2021-11-04 18:53


中国与美国相比,我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去美国的同学和待在中国的同学的比较。我是复旦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的。当时出国相对比较难,学外语,尤其是学英语的,出国相对容易一点。我们很多同学——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去美国念学位,绝大部分都留在那儿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移民了。我现在去美国少一点,一年一次,以前去得多。每次去,我们老同学总要聚一聚,主要是和在纽约的同学聚。坦率地说,很多移民美国的人今天回到上海的话,都属于弱势群体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们买的房子几乎没有增值。他们当时买的房子大约是25万美元一套,这是他们最大的一笔财富了,但现在没有增值。在国外生活,买两套房子很奢侈。我们国内房子的持有成本比较低,国外持有成本却很高。一套房子,美国一年收的房产税就是房子本身价值的2%—3%。如果是第二套、第三套,那更是贵得不得了。在欧洲也是一样。

有时一些听众说,张老师,你老说我们的家庭净资产如何如何,我不就是靠房子吗?房子现在增值有很多泡沫。我不完全这样看。我自己的看法是,先肯定,再改进。以上海为例,改革开放前,人均居住面积是4平方米多一点,现在是30多平方米。你先肯定。其次,我们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有自己的房子。现在按照各种各样的统计估计,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在85%以上,农村是100%。我们先肯定这一点。但是你可以骂不公平:我只有1套房子,山西煤老板有30套!你这样骂可能是有道理的,但是有这一套房也不容易。有一个电视连续剧叫《蜗居》,里面有两个人,一男一女,哭哭啼啼的,说我们俩加在一起都快60岁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不到30岁,都觉得有房子天经地义。我把这句话和我当时瑞士的朋友说了,我的瑞士朋友很惊讶:怎么可能?这在瑞士根本做不到的。瑞士的住房自有率是36%,教授、副教授没有自己房子的大有人在。也想买房子,就是太贵了。不管怎么样,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有产阶层。我们先肯定它,然后在这个自信的基础上再一个一个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今天在座的很多是年轻人,可能会说,我们年轻人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怎么办?在北京、上海,你肯定买不起了,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呢?以我的判断,你的父母都是有房子的,对不对?我们中国还没有遗产税。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征遗产税,因为老百姓刚刚富裕起来。何况我们国家还是公有制占主体,国家有其他的资产,还有国有企业,等等。所以从国际标准看,你们这些年轻人也不穷了,真的。如果以家庭为单位来算,以后房子可能会太多了。

我之所以拿家庭净资产作比较,是因为我觉得这更能说明问题。这里我要补充一点,我没有把我们中国农民兄弟农村的家庭净资产放进去,因为我看我们现在的财报,计算我们农民兄弟家庭净资产的时候,没有计算农民兄弟事实上拥有的房产、拥有的土地。这些资产,他们有使用权,实际上是有价值的,特别是现在土地可以流转。这部分没有计算进去,对我们农民兄弟的家庭净资产是不公平的,所以我没有把它放进来跟美国作比较,我就拿城镇的情况跟美国进行比较。西南财经大学那个材料采用的是和美联储一模一样的标准做出来的,包括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料,都是2010年的数据。比下来,实际上中国城镇居民和美国居民的家庭中位净资产的差距就是1万美元。美国居民的家庭中位净资产——77300美元(47万元人民币左右),和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国发达板块比,就是弱势群体。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三年前定的标准,如果单个人的家庭净资产低于16万元人民币的话,就可以申请廉租房。一个三口之家,16×3,也超过47万元人民币了。

我使用的数据都是公开的,所有的网站上都可以搜到,但我们很多学者不敢用。还有好多类似的事。比方说,40%的美国老百姓遇到紧急状况,拿不出400美元——如果你在美国生活过,一定相信这是真的。现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的人均预期寿命都超过了80岁,高于美国,美国是79岁。这四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加在一起有8700万。吉林、辽宁、江苏、山东、福建、广东、海南、陕西、山西,人均预期寿命从77岁到80岁——这就是美国的水平。这几个地方的人口大概是4亿2000多万。也就是说,中国境内已经有5亿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和美国一样的水平,甚至高于美国。我国现在人均预期寿命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71岁。但人均预期寿命70岁已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比如远远高于印度,印度是66岁。印度老在说什么崛起,但实际去印度考察过以后,我到现在都不使用“印度崛起”这个词,因为至少以中国标准看,印度离崛起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印度没有经历过妇女解放,没有经历过土地改革,没有真正废除种姓制度。法律上进行过某种象征性的土地改革,但是没有真正进行。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对印度不乐观。

皮尤(PEW)研究中心每年在各国做各种各样的民调,它每年都问下面这个问题: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否满意?做来做去,中国人的满意度是最高的。我们国内现在网上有很多负能量的言论——很不高兴,幸福指数很低,都在想移民,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大V”拿不出一个在社会学上可以成立的民调。你不能光是在网上发些极端的言论,声称这代表主流民意,要用大数据来说话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大的数据,包括益普索的民调,包括中国零点公司的民调,结论是一致的,多数的中国老百姓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前途是乐观的。类似的民调很多,比方说问年轻人,你是不是能够比你的父辈生活得更好。中国绝大部分年轻人肯定自己可以比父母生活得更好,但在美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情况就不同了。

(本文摘编自《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和北大师生一起,听一场名师大家的公开课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