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16:16
如今患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些人来说控制血压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可有些人明明每天都按时定量服用降压药物,可血压还是忽低忽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昼夜节律性的影响下,正常人的血压是24小时波动的。这种昼夜节律适应机体活动变化,能有效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正常的血压波动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每天规律监测血压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呢?当然是规律监测血压。
测量血压的方式包括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医生在诊室测量血压和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目前诊断高血压还是要靠医生在诊室中测量的血压,高血压的危险评估以及治疗目标等都是以诊室血压为标准的。但是,诊室血压只能反映一天中某个时间点的血压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全天血压的波动状态。
因此,医生会推荐患者自己在家里测量血压。坚持自测血压不仅可以用于评估几天、几周甚至数月、数年血压的长期波动情况和降压治疗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醒广大患者关注血压,增加高血压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
不过,患者自己测量血压的值波动性很大,当患者刚刚被诊断患有高血压或更换了降压药物时,即使用可以自动测量血压的监测设备,日间每30分钟,夜间每1个小时自动测量血压并记录,这样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天里血压的波动情况,帮助医生更合理地治疗。
正常血压波动曲线
大部分人的昼夜血压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即6点至10点期间为第一高峰,16点至20点期间为第二高峰,夜间0点至4点为明显低谷。这样全天测定的血压值画出来的曲线就像一把长柄勺子,医学上称为“勺型血压”,也即血压正常会有的波动曲线。
异常血压波动曲线
如果夜间的血压与日间近似,称之为“非勺型”血压。健康人也可以有“非勺型”的血压形态,但是因为全天血压都在正常值范围内,不会给我们的心脑等器官造成危害。
但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如果夜间血压没有降低,那么全天处于高血压的时间就显著延长,容易出现心、脑、肾的器官损害。
此外,从睡眠到清醒,交感神经的活性显著增高,很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晨峰现象,表现为早晨刚醒时血压显著升高,高于夜间最低血压的30%。
这一时间段内,机体很多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易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脏收缩力增加、需氧增加等,因此早晨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时间段。
影响血压波动几大因素
把握自己血压波动的高点和低点,更有助于监测血压是否达标。
季节因素
一般情况下,冬天血压会升高。这是因为:机体为了保护体温、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气温低,人们出汗少,会使血流量增加;寒冷时饮食增加,致血容量增加;为了保持体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血管功能活动增加。
反之,夏天血压往往会自然地降低,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甚至出现由于血压过低导致的头晕等不适。
生活方式
血压也受运动、憋尿、饮酒、喝咖啡等等因素影响,熬夜、失眠、疲劳、不规律作息,都会影响血压波动。如果在这些情况下测量血压,会偏离自己的真实血压。所以建议测量血压前,一定要避免上述情况,休息5至10分后测量。
体位性低血压
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卧位变为直立体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也有一些老年人直立时间超过3分钟才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
发病机制主要与体内压力感受器受损、自主神经功能下降、体内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起床或站立时行动需缓慢,还可使用腹带或弹力袜加压增加静脉回流,同时还需配合适当的锻炼。
提醒
每个高血压病人血压波动规律不完全一样,在服降压药前,可以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也可以在家中自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
同时,引起血压波动的原因解除后血压并非立即就能恢复正常。因此,波动后血压升高,最主要的是要尽量消除诱因、平衡心态,必要时请医生帮助分析原因并进行恰当的处理。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供图:东风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