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12:56
停车桩“卸”去了长期占据便道的私家车
形成慢行优先的“静稳街区”
以红楼公共藏书楼为首的建筑群
“卸”下曾经的灰浆
传统四合院建筑
各个时期的建筑
纷纷亮出本来面目
速8酒店从原有的13个小门店
调整为以文化为主题的两个商业业态
……
11月29日
“卸妆”后的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全部完成
以全新的面貌正式亮相
这条曾经的北京皇城主干道
在局部空间更加充分地
展现什刹海多元文化
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交通“顽疾”被根治
西安门大街静下来
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长800米的西安门大街,曾是连接皇城内外的重要通道。如今,它又成为展示核心区古都风貌的重要街道。然而,改造提升前,这里一直被“两头堵”的交通死结困扰着。
于是,今年四月,在对西安门大街启动的“卸妆”改造中,首先就对准了交通堵点。为此,西城区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率先以属地街道牵头,指挥部统筹协调,“吹哨”召集区城管委、区交通支队、区规自分局、区商务局等24家单位共同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定期调度和协同行动,给项目插上“翅膀”。
通过定期调度和协同行动,对交通流量、非机动车秩序、停车资源和居民停车需求进行调查摸排,从停车位梳理、共享单车入栏结算和阻车设施优化三个方面,加强交通治理和设施优化,让西安门大街静下来。
经过改造,在西安门大街两侧便道上重新梳理出183个挡车桩、香槟色的栏杆划分出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界限、针对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也已各就各位,杂乱无序的车辆被“卸”了下去,西安门大街形成慢行优先的“静稳街区”。
历史建筑风貌露出“原样”
成为开放博物馆
西安门大街从元代始建,每个时期都有历史痕迹留下。为了让每个时期的历史痕迹重现,此次提升针对相应的建筑风貌实施“卸妆”。
丁奇:我们就是要以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在对现状肌理实施最小化扰动的基础上,抓住红楼电影院、美廉美超市等重要节点,对沿街建筑立面按照保留、改善、整饰的类别实施“微修缮、微改善、微更新”。
西安门大街改造的总设计师、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丁奇介绍,在实施建筑风貌“卸妆”的83个点位中,除了4处保护修缮点位和2处更新点位之外,“微修缮、微改善、微更新”比例约占93%。
位于西四路口的红楼公共藏书楼,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藏书楼原来的灰墙面都是喷涂过的,掩盖了建筑原有的墙面肌理。”丁奇说,对它的提升就是进行精细打磨,去掉了表面灰浆,露出建筑本真风貌。经过一个多月的打磨,400多平方米的墙面露出了旧有的红砖墙。仔细观察,红砖砖面依稀可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字样。西安门大街141号的一处清末风格的小院也露出了曾经的券门。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出自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手笔,露出真容的斑驳砖拱券门仿佛在诉说着世纪的沧桑变迁。
沿街的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各个时期的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走在西安门大街上,就像踏进一座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此外,与红楼公共藏书楼遥相对应的速8酒店及美廉美超市,整治提升前的建筑立面商业广告杂乱无章、色彩斑斓,外墙面历经多次改造后,各段风格迥异,各类商业小门脸的门窗样式多种多样。此次提升后,门窗与对面的红楼协调统一,让商业空间品质得以提升。
提升业态保障民生
建立准入机制
让街区静下来、慢下来的同时,西安门大街的提升也没有忘记要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需求。针对沿街八成以上门店为区属企业,由区商务局、区国资委牵头,召集相关区属企业,建立企业总负责、专员驻点联络的工作机制,明确“关停一批、合并一批、调整一批、转型一批、保留提升一批”的“五个一批”思路,围绕控规推进“五个一批”分类调整,将街区治理提升与功能业态提升有机结合。
速8酒店原有13个小门店,环境杂乱,通过此次提升,推动其向精品化转型,将13个小门店调整为以文化为主题的两个商业业态。
区商务局四级调研员邵自军: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街区业态准入和退出标准,建立长效管控机制,继续促进街区的业态调整,为区域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西安门大街基础设施优化以“小改变、大影响”为原则进行精细化设计、节约成本,做到修补为主、更新利用、精准减杆,减少各类交通标识立柱24根,减杆率19.8%。合理利用整治实施后的公共空间,见缝插绿,增加7处绿地面积约406平方米,提升街区活力等。
交通“顽疾”被根治
历史建筑风貌露出“原样”
提升业态保障民生
……
西安门大街正在更新中展现新面貌
有空不妨去逛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