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运动由皇室贵族扩展到人民大众,从传统体育转向现代竞技体育,由国内走向国际,在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与奥林匹克运动融合中,北京的体育运动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由体育大国之都向体育强国之都的伟大转变。
历史上的北京体育运动
北京地区曾是燕国的都城,在此集训和驻屯军队的训练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地区产生了棋类活动。辽、金、元、清的皇族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都将其擅长的体育活动传习到北京,逐渐形成传统的宫廷体育。进入清代后,传统体育有了较大发展,有些体育运动诸如摔跤、击鞠、冰球、冰床等,由于皇室的带动,逐渐普及到民间。
清朝末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民办小学和中学纷纷设立,各级教育机构的成立为体育发展打下了基础。进入民国时期,近代体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发展。一些官办和民办大学先后增设了体育系、科,师范学校增添了体育课程,还成立了北平体育专科学校。1911年至1936年,北京(平)先后举办过五次华北运动会和一次全国运动会。
1937年日军侵占了北平,北大、清华、师大、燕京等大学先后迁至抗战后方,一些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停课、关校,体育运动走向低潮。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初和平解放,北平的体育运动有所恢复,主要是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竞赛活动逐渐恢复正常。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体育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体育事业获得新生。1950年4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北京市分会成立,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北京市的体育工作。1953年9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推动、协调全市的各项体育工作。北京市的体育运动进入了有领导、有组织的新时期。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4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北京在全国率先举行了全市人民体育大会。这次大会首次有学生、工人和农民参加,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运动会只有学生参加的局限。广泛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是这次体育盛会的宗旨,这一宗旨也通过这次运动会,由北京传递至全国各地。
50年代,北京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运动方面。1951年,北京在全国首先制定了《暑期体育锻炼标准》和《冬季体育锻炼标准》,在部分学校试行,受到国家体委重视,引起全国效仿。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明了发展体育运动的方向。同年,国家体委推出了第一套广播体操。1953年,毛泽东主席对青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北京的大、中学校开始全面推行国家体委制定的《准备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增强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校组织的学生运动队训练和比赛都很丰富,培养出了一批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运动员。1954年初,中共中央提出: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首先在工矿、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开展起来。这一年,北京市16个产业工会和13个区工会,有17万职工参加广播操。1954年3月,中央政务院发出《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北京市积极响应落实,规定每天上下午工作时间各安排20分钟进行工间操活动,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做广播操的人数基本保持在90%以上。在政府的推动下,到1958年,全市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人数达到2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借鉴苏联等竞技体育强国的体育运动从青少年抓起,1955年,北京在什刹海成立了全国第一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北京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1966年后,北京体育事业处于停顿状态。
1972年,北京青少年业余体校开始恢复少量训练,太极拳活动、棋类比赛等群众体育逐渐开展起来。
进入80年代,北京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日益丰富多彩,冬泳、风筝、信鸽、登山、太极拳等发展成群众喜爱参加、经常举行竞赛和表演的项目。1989年,市体委制定了《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量化指标及评价办法》,形成了各区县之间群众体育工作的竞争机制。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北京的群众体育活动进入了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更加科学和规范的阶段。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后,北京加大了群众性体育健身法规的建设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秩序册》封面(北京市档案馆藏)
第一届全运会北京代表团入场(北京市体育局提供)
组建优秀运动队并取得优异成绩
1956年以前,北京市参加全国或区域性比赛时,都是在全市各行业选拔运动员,经过短期集训后去参赛,比赛结束后自行解散。由于缺乏系统性和经常性训练,成绩并不理想。1956年,国家体委将三大球(足球、排球、篮球)和乒乓球四个球类项目的国家集训队下放给北京,北京市决定自此组建专业性的北京优秀运动队。北京竞技体育队伍的组训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57年,北京市着手组建北京青年运动队,从本市学校、企业和山东等地选招运动员,同时,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以上计划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北京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召开组成400名以高等院校学生运动员为主力的参赛队伍,参加了30个项目的角逐,共获得40个冠军,打破11项全国纪录,取得了优异成绩。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由于经济困难,全市体育运动受到限制。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体育活动逐步恢复,竞技体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1965年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代表队获得29个冠军,打破28项全国纪录,少数项目的运动成绩还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总成绩名列前茅。
1972年,市优秀运动员逐渐恢复运动项目并组建了手球等新项目的运动队。在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代表队获得成年项目冠军34个,打破1项亚运会纪录、12项全国纪录;少年项目获冠军9个,打破12项全国少年纪录。在1979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队获得冠军43个,打破23项全国纪录。
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在各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恢复合法席位,参加世界级重大体育比赛日益频繁,北京竞技体育运动有了飞跃发展,乒乓球、排球、围棋、体操等运动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先后培养出庄则栋、邱钟惠、李莉、聂卫平、马燕红等5位世界冠军。进入80年代,由北京选手郎平担任主力的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上连年拼搏获得“五连冠”。
郎平签名的排球(拍摄于市档案馆“我们的奥运”展览)
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
1982年10月,国家体委、外交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申请举办1990年亚运会的报告,并正式向亚奥理事会提出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的申请。1984年,在亚奥理事会全体会议上,中国北京以绝对优势选票击败日本广岛,获得第十一届亚运会举办权。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在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中国派出的670名运动员参加了27个大项的比赛,共获金牌183枚、银牌107枚和铜牌51枚,金牌总数位居榜首。亚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健儿奋勇拼搏,打破1项世界纪录,30次破亚洲记录,96次创亚运会纪录,为中国晋级亚洲第一竞技体育强国做出了贡献。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大型综合国际运动赛事,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增强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密切联系,为申办奥运会积累了经验。
亚运会之后,更多的国际赛事落户北京,如1992年的世界杯女子垒球赛、1993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1994年的世界杯射击赛,1996年的国际龙舟邀请赛,1997年的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等。
新世纪,新跨越
进入新世纪,北京体育运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等都进入了全新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群众体育广泛开展
1999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条例》,2005年颁布了《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之后,北京市政府重新修订《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促进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健身意识,群众性体育热潮不断兴起,蓬勃发展。2012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4年,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体委正式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从2013年起,北京市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每年举办以“全民健身迎冬奥,快乐冰雪圆梦想”为主题的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2016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一2022年)》。
走向“双奥之城”的北京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举办的重大综合性国际运动会和国际赛事数量多且级别高。200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1世界大生运动会,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近5万宾客齐聚北京,成为大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运动会。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参赛人数最多,且体育场馆最好。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北京队不负众望,乒乓球选手张怡宁、射击选手陈颖、体操选手何可欣、跳水选手林跃,一路过关斩将,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为北京赢得了荣誉。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配有挂带正面,北京市档案馆藏)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配有挂带背面,北京市档案馆藏)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国际单项赛事在北京举行:2000年美国 NBA 传奇队表演赛,200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2005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赛,2006年斯诺克公开赛,2007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2010年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2010—2011年北京国际自盟场地自行车世界杯赛,2012年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2015年世界田径挑战赛,2018沸雪北京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赛,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赛等。
如今,北京即将成为全球首个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北京将以更加雄健的身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编写: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 宋鑫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