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了吧唧的小“虎子”们
2022-02-11 17: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四季流转,冬去春来,我们迎来了2022年的虎年。经常关注我们的朋友肯定对去年春节发布的“听说你也很牛”的文章印象深刻,今年最会讲昆虫故事的常老师又为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敏捷的“速度之虎”

说到昆虫里的“虎子”,有一类昆虫可是“虎味儿”十足,它们不仅名字中带“虎”,而且跟虎一样威风,这就是昆虫中的猛虎——虎甲。

虎甲是鞘翅目虎甲科昆虫的统称,目前全世界已知2600种,我国已知160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中华虎甲和金斑虎甲等。

金斑虎甲(图片来源:网络)

虎甲身体瘦瘦长长的,具有鲜艳的斑纹和闪亮的金属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绚丽夺目。虎甲的头部长着大大的复眼,十分突出,这使得虎甲拥有极好的视力;一对硕大的上颚,如镰刀般锋利,是虎甲捕猎的重要武器。

虎甲拥有锋利的上颚(图片来源:网络)

虎甲的厉害之处可不仅仅在头部,它们的3对足又细又长,这六条大长腿跑起来的速度,可谓是风驰电掣一般。通过连续的爆发动作, 它们的速度可以达到2.5 km/h, 如果按马的体长算, 速度可达400 km/h, 可与世界最快速度的悬磁浮火车媲美了。

但是跑的快也有烦恼,那就是它们的大脑跟不上腿的速度,来不及对在奔跑中看到的诸多物体做出反应,因而在奔跑一段后,虎甲会暂时“失明”。这时候它们就需要停下狂奔的脚步,等视力恢复后,再重新定位猎物方位继续追杀。

当你在野外遇到虎甲时,会发现它们往往摆出一副前、中足直立,抬高身子,挺胸抬头的高傲姿态。可当你走近时候,却又向前飞去,然后停在前面不远处看着你,似乎在等你追上它。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跟你做着你进我退的游戏,因此虎甲又被称为“拦路虎”。

虎甲“拦路”姿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虎甲的成虫和幼虫,都以其它小昆虫为食。它们凭借出色的攻击力,和灵活的行动力,遇到猎物通常可以一招制胜,猎物一旦被它们的大颚夹住,便再难逃脱了。虽然虎甲是个杀虫不眨眼的家伙,但它们所捕杀的对象,多半是对农业有危害的昆虫,比如蝗虫、蝼蛄、蟋蟀等等,因此,对人类来说,虎甲可是我们的好帮手。

珍稀的“空中飞虎”

在昆虫家族中,有一种昆虫长着如虎斑一样的斑纹,也如真正的老虎一般珍稀,而且还能飞行,这就是中华虎凤蝶。

中华虎凤蝶是我国特有的蝴蝶,它们前后翅底黄色,间有黑色横条斑纹,酷似老虎斑纹,因此而得名。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中华虎凤蝶前翅外缘圆滑,7 条黄斑和8 条黑斑各有长短,相互排列。后翅外缘波浪形,黄黑的基底上由外向内依次点缀着橙色新月斑,具金属光泽的青蓝色斑,以及几乎成条的亮红色斑。如此的颜色搭配,再配以后翅末端的凤尾,使中华虎蝴蝶犹如大自然创作的艺术品。

中华虎凤蝶(图片来源:网络)

中华虎凤蝶于1893 年由英国昆虫学家Leech 在湖北长阳首次发现,并予以命名发表,使这种美丽精灵得以公之于众。1982 年,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南京牛首山首次发现了中华虎凤蝶,此后在紫金山、中山陵、灵隐寺一带也发现了她们的芳影。

中华虎凤蝶隶属于鳞翅目凤蝶科虎凤蝶属,虎凤蝶属全世界仅有4 种,而中华虎凤蝶是该属中唯一分布于中国的种类,因此非常独特而珍贵,被昆虫学家誉为“国宝”,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的会徽,也以它作为图案。

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会徽 (图片来源《中华虎凤蝶 蝶中“国宝”》)

中华虎凤蝶和其他蝴蝶一样,成虫期极为短暂。它们每年3 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蝶,羽化后的雄蝶马上抓紧时间,投入到找对象的队伍当中。据报道,雄蝶每天找对象的时间在10:00~16:00 时,这期间它们振翅飞翔,不辞辛劳,利用其矫健的身姿在茫茫林海中搜寻雌蝶的芳踪。找到雌蝶后,雄蝶不断振翅,然后将腹部弯向雌蝶腹部末端,如果雌蝶将腹部末端稍向上翘起,就能顺利地进行交配。

刚羽化的中华虎凤蝶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雄蝶可并不专一,它们一生可以多次和不同的雌蝶进行交配。但雄蝶们在世间“享乐”的日子转瞬即逝,大约在3月底到4月初,雄蝶便会全部消亡,而雌蝶的寿命比雄蝶长一周左右,这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产卵。

自然界中越是美丽的物种,往往越是“红颜多薄命”,中华虎凤蝶就是如此,它们曾一度濒临灭绝,其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方面,首先中华虎凤蝶年发生世代数少,一年只有一代,且寄主单一,幼虫仅以杜衡等细辛属草本植物为食;其次,雄蝶羽化比雌蝶要早,当遇寒潮等天气时,雌雄羽化高峰日就相差更远了,致使一定数量的雌蝶得不到交配的机会;最后,中华虎凤蝶的蛹期长达300天,差不多囊括了一年的夏、秋、冬3 季,这就给它们的天敌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时间来捕食蝶蛹,大大降低了羽化成活率。

外因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程度,极大地破坏了中华虎凤蝶的栖息与生存条件,加之“物以稀为贵”的理念,中华虎凤蝶仅分布在中国,而且非常美丽漂亮,大大地催生了中华虎凤蝶的标本贸易,虫商贪婪的采集、捕捉来牟取高额利润,把中华虎凤蝶逼入生存的绝境。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华虎凤蝶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这样一种美丽的生物,面对种群数量减少的危机,人类是时候该拿出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的“国宝”,让更多绚丽鲜艳的“空中飞虎”能在大地上翩翩起舞。

致命的“用毒之虎”

在以“虎”命名的昆虫中,有这样一类成员,真犹如猛虎般,让包括人在内的其他动物都闻风丧胆,这就是虎头蜂。

“虎头蜂”其实并不是严谨的中文名,它是胡蜂科成员的俗称。胡蜂之所以被冠以“虎头蜂”这样的俗名,是因为它们头大,并拥有一对发达有力的上颚,加之身体具有黄黑相间的斑纹,近似虎斑,因此而得名。如果将取食花粉酿蜜的蜜蜂,比作吃草的羊的话,那胡蜂就是食肉的猛虎。胡蜂并不酿蜜,绝大多数种类胡蜂的成虫,捕食多种农林害虫,也会取食花蜜、昆虫排泄物、树汁、熟透的果实、动物尸体等。

虎头蜂具有一对强有力的上颚 (图片来源:网络)

胡蜂最令人心存忌惮的地方,并不是强大的捕食能力,而是它们腹部末端的毒针。一些雌性的细腰蜂类,如蜜蜂、胡蜂、蛛蜂等,它们腹部的产卵器丧失了产卵功能,而是特化成专门注射毒液,用于防卫的武器,叫做螫针,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毒针。平时螫针缩在腹内,当抵御入侵者时,可快速伸出,插入敌人的身体,并将毒液沿着螫针的管道迅速注入。所以,只有雌性胡蜂才会靠螫针来攻击敌人。

胡蜂的螫针 (常凌小 摄)

如果人不慎被胡蜂蛰刺后,蜂毒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甚至使人丧命。所以在民间就有“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这样的说法,这里的“黄蜂”,也就是胡蜂。

我们都知道,蜜蜂的螫针是“一次性”的,这是因为蜜蜂控制螫针的肌肉不够发达,因此蛰完敌人后无法将螫针收回,便连同内脏留在了敌人身体上。而胡蜂的螫针不仅比蜜蜂的粗壮,且肌肉发达,可以轻易地插拔螫针,反复多次攻击目标。所以胡蜂的螫针可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胡蜂巢通常呈球形,它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树皮。胡蜂啃食树皮,将其中的纤维素与唾沫混合后就成了盖房子用的纸浆。当你在野外看到胡蜂巢,千万不要靠近,因为胡蜂领地意识很强,任何想要靠近胡蜂巢的人都可能被狠狠地螫一下。

野外的胡蜂巢 (常凌小 摄)

如果不慎被胡蜂蛰伤,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时,单纯用平时处理蚊虫叮咬的药剂涂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可盲目使用民间“偏方”,而是应尽快到医院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待这些“虎子”应保有敬畏之心,不可主动招惹。

作者介绍

常凌小,动物学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中国昆虫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昆虫学研究和相关科普工作。目前已独立发现昆虫30余新种,发表过多篇SCI论文,及参与多部专著的编写。自入行以来,每年都奔赴在深山老林中与虫为伴。

专家审校:杨红珍(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部)


作者: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