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1 20:33
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集中攻关规模化储能系统集群智能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协同聚合研究……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据悉,“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不断加大,尤其是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
《实施方案》分为八大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六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六项重点任务分别从技术创新、试点示范、规模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对“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这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其中提出,要突破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检测和老化状态评价技术,研发退役电池健康评估、分选、修复等梯次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多元新型储能接入电网系统的控制保护与安全防御技术。
同时,持续优化建设布局,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
《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提出将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完善与新型储能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为逐步走向市场化发展破除体制障碍。面向新型储能发展需求和电力市场建设现状,将分类施策、稳步推进推动新型储能成本合理疏导。对发挥系统调峰作用的新型储能,经调峰电源能力认定后,参照抽水蓄能管理并享受同样的价格政策。努力拓宽新型储能收益渠道,助力规模化发展。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建设新型储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