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历史的名片。
北京是一个正名、别名、雅称等非常多的城市。正名来自官方,别名来自百姓,雅称来自学者,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大会暨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是人们公众的知识,人们爱北京,于是就创造出各种名称来称呼她,以此来表达对这美丽城市的感情。地名文化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古为今用,在现代生活中,有时越是古老的文化,有时越有时尚色彩。北京历史上曾有称燕、燕京、燕山、析津、中都、大都、北平等见于官方规定的古代正式名称,用这些“古名”为现代化饭店命名,使饭店很有文化档次。
第二是俗称的普遍存在。明朝以后出现许多别名和市民口头上的俗称,如把北京叫做“北京城”,这个称呼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海淀清河镇、昌平县还普遍存在当地人民的口语中。“文革”中城墙被拆除后,人们把去核心区仍叫“进城”;住在二环内外的北京人仍说“城里头”“城外头”,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北京最大特色仍是一座古“城”。
第三种是文人墨客用于文章书籍中的尊称,许多人好从古代典籍中挑选一些代表国都的词汇称呼北京,如:皇都、帝都、帝城、帝京、京都、都城、都门、京城、京华、京辇、京阙等,后来有人还发明了“红都”一词,代表现代北京。
第四种是雅喻,这是一种修辞比喻手法,常出自笔记小说作家之手,故均有典故出处,如“日下”出于《世说新语·排调》;“春明”来自唐朝国都长安居中的城门;“长安”来自蒋一葵《长安客话》;“天府”来自孙承泽《天府广记》;“天咫”来自震钧《天咫偶闻》;“宸垣”来自吴长元《宸垣识略》,这些名字虽有故弄玄虚之感,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第五是代称,用北京历史上的旧名来做北京别名,如旧京、故都以及燕都、燕京、燕市、燕城、燕台、燕尘以及蓟门、幽州、渔阳、广阳、顺天、京师等。
最普通的是简称,现在讲“京”,约定俗成,都知道是北京,已成首都专用。
来源 |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作者 | 赵书
编辑 | 薄梦嫄
实习生 | 霍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