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藏着故事2:王安石人送外号“野狐精”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08-31 22:29 语音播报


宋词里藏着故事2:王安石人送外号“野狐精”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苏轼,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的国家栋梁,但在变法上却针锋相对,苏轼还被陷入“乌台诗案”,差点儿丢掉性命。很多人都以为两人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两个人的关系究竟如何?今天就有请“宋词里藏着故事”系列的作者黄鸣老师为大家讲一讲。

点击可观看作者讲书

熟悉历史就会知道,王安石这个名字,总是和“变法”两个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人称他是居功至伟的改革家,也有人说他是执迷不悟的糊涂虫,更有甚者,竟视他为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而他与同时代其他著名历史人物,比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恩怨情仇,也和“变法”脱不了干系。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中期。那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国家军事虚弱,财政支出困难,许多有识之士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王安石也不例外。

在他最负盛名的一首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就是借追怀南京城的古迹,抒发对现实的忧虑,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襟怀: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为六朝古都,自古便是一派繁荣景象,因此词的上阕,王安石登高远望,极力描绘金陵城的壮丽。然而到了下阕,他却笔锋一转,提到了六朝统治者因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亡国的教训。杜牧笔下商女所唱的亡国之音犹然在耳,倘若不心生警惕、居安思危,那么北宋的祸事也不会远了!

了解了这首词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你也就不难理解王安石何以如此执着于变法了——他是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北宋开出一张治病的药方。然而,到底有没有人严格按照他开的药方抓药呢?很可惜,似乎未能如他所愿。

王安石与当时的大文豪苏轼在政治上颇有分歧,但两人都非常欣赏对方的文采,时不时还拿作品互相打趣。有一个故事说,苏轼去当时京城的道教庙宇西太一宫祭祀,偶然看到了王安石在寺内的两首题诗,其一写道: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当时王安石已经去世了,苏轼对着故人的题诗看了许久,似乎思绪也被引向了遥远的江南。他不禁对着同行之人莞尔一笑:“写诗的这个老头子,真是个野狐精啊!”为表示纪念,还按照相同的韵和诗两首。

事实上,这并不是苏轼第一次用“野狐精”称呼王安石了,早在王安石写下《桂枝香·金陵怀古》之时,苏轼就说过类似的话。“野狐精”出自禅宗,原指不识正法的旁门左道,但也可用来赞叹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苏轼此语,显然是由衷的赞美之词。

晚年的王安石离开政治中心后,便退居江宁,自此门庭冷落。然而,苏轼曾经专程来拜访了这位曾经的政敌,这让王安石大为感动。两人饮酒和诗,谈笑甚欢,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在秦淮河畔置办田宅定居,以便两人朝夕相见。

在送别苏轼之后,王安石也对周围的人发出感慨:“不知还要等上多少年,才能再次出现苏轼这等人物呢!”

曾经政治上的对手,后来竟互相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无疑是一段佳话。不过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毕竟两人都是光风霁月、胸无渣滓之人,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都有一颗为公之心,只是方式方法有些差异而已。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