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杨泓新作:以文物讲述唐代舞马传奇
文物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2022-09-06 21:58 语音播报


唐代舞马传奇

近日拜读考古学家杨泓先生的新作《风雅中国——杨泓说文物》,其中《马舞与舞马》一文讲述唐代舞马的传奇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人训练舞马,但是将舞马发扬光大的绝对是唐玄宗。据《旧唐书》卷八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百官上表,请求将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玄宗都在兴庆宫内的勤政楼、花萼楼前举行宴会和盛大的文艺演出。为了配合演出,跳舞祝寿的舞马应景而生。

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让人精选出一百匹马,分为左、右部,训练成舞马。有专人对这些马进行品评,并且排出名次,胜出的马被命名为 “某家宠”或“某家娇”。经过严格训练的马,一听到乐曲《倾杯乐》,就会摇头摆尾,四蹄随乐起舞。舞马正式表演时,服饰华美,“衣以文绣,络以金银”,连马鬃也被珠宝玉石装饰起来。

《新唐书·礼乐志》有过类似的记载:“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装饰华丽的舞马进行表演时,现场放置三层板床,舞马登床以后,在上面随着音乐旋转;也可以由几个大力士举一榻,让马舞于榻上,舞马会按照乐曲的节拍跳出各种舞姿。

对于舞马的精彩表演,唐代很多人都曾写诗赞美。丞相张说一个人就写了六首《舞马词》,其中一首词写道:“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这几句生动地描述了舞马为唐玄宗祝寿的热闹场面:宫人打着彩色旗帜站成八行八列,骏马按毛色不同分成几个方阵。雅乐响起,宫人和骏马随着歌曲翩翩起舞,以此为君臣饮酒祝兴。宴会渐入尾声,这时宫人奏起《倾杯乐》,一匹舞马从马群中走出来,它口衔酒杯,行进到玄宗面前,两条腿跪下,频频颌首,朝皇帝行“跪拜礼”,此时宴会的气氛达到高潮。张说在《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写道:“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从诗文可见,舞马在千秋节的表演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西蜀避难,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杨贵妃被赐死,随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皇亲国戚尚且四散飘零,那群只会跳舞的马被人丢弃在马厩里,它们的命运更加悲惨。

安禄山是唐玄宗的宠臣,他显然是见过舞马表演,占领长安后,特意挑选了其中几十匹带回范阳。后来,这批马落入安禄山的部将田承嗣手里,但他没有见过舞马表演,也不知道这是经过特殊训练的马,于是将舞马跟战马放在一起饲养。有一天军中作乐,舞马一听到音乐,本能地随之起舞。看守马厩的人不明就里,以为这些马是妖,就拿大扫帚去打。舞马以为自己是没有踩中节拍、跳得不整齐而挨打,于是更加卖力气地跳。厩吏十分巩惧,跑去告知田承嗣。“田承嗣命箠之甚酷,马舞益整而鞭挞愈加,终毙于枥下。”在场的人有知道这是舞马的,但是因为惧怕残暴的田承嗣,始终不敢吭声。可怜的舞马,就这样被活活打死。

舞马盛行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衰落于安史之乱。舞马的高光时刻,永远地留在唐代史书和诗词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舞马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一个唐代窖藏,出土了大约270件金银器,其中就有一件舞马衔杯银壶。据《风雅中国——杨泓说文物》一书介绍:“这件银壶的壶体仿效皮囊的形态,上面有鎏金的提梁。提梁前面是直的小壶口,上面覆盖着鎏金的覆莲纹盖,还从盖纽引着一条细银链,套连在壶提梁后部。在壶体两侧各锤出舞马衔杯图像,那马后肢曲坐,前肢直挺,全身呈蹲踞姿态,张口衔着一只酒杯。长鬣覆颈,长尾舞摆,颈上悬结飘于颈后的彩带流苏。马体鎏金,由于是锤凸成像,所以浮出于银白的壶体表面,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而且显得分外华美。这马的舞姿正与前引唐诗‘屈膝衔杯赴节’和‘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的诗句相印证。”

▲ 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舞马衔杯银壶

通过这件银壶,人们仿佛看到了唐代舞马祝寿的真实场景,早已成为历史传说的舞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来自于《中国文物报》,文中插图引自《风雅中国——杨泓说文物》一书,文物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