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8 08:47
当前,城市更新逐步进入到精细化治理进程,小微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微更新的重要关注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中提出“开展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的城市修补工作”,“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完善绿地体系,开展绿化美化建设,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舒适的公共空间”等指导意见。可见,随着我国城市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城市社区和街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品质与公共生活逐渐被重视,对城市复杂性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绿色景观环境提升和参与式设计日益被强调。
从“社区微花园”到“街区微花园”,微花园作为一种城市绿色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能够有效营造生活美学,改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具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
一、社区微花园——微花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社区微花园意为社区中“小而美”的绿色景观。
老城社区绿色微更新通常选择在社区中具居民自发种植基础的空间,以参与式设计、参与式共建以及认领认养的途径,在“保留”和“尊重”原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绿色微更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社区微花园不但能够美化社区环境,还能够改善邻里关系,促进社会治理。
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
自2015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联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对老城胡同片区内的微花园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微花园设计方案和共建机制,与居民一起设计建造多座微花园,把生活美学带入社区、带入生活,并通过展览、活动与微花园营造等方式影响更多人,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史家胡同微花园”加入社区共建的行列中来。在微花园改造过程中,许多居民自发拆除了煤棚,清理了杂物,从此每天清晨,推门不见杂乱无序,只见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社区环境变得更美了,生活也更加美好。
“北京老城区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荣获IFLA AAPME国际社区景观更新与公共健康类别设计卓越奖,国际评委评价:“该项目卓越地展示了北京老城区胡同片区的微花园微更新设计,它结合了参与式设计、水资源保护和垂直绿化,以帮助社区整体可持续更新和提升。”持续多年的微花园设计营造是对北京老城区绿色景观保护和微更新的一种探索。
微花园示范中心:微花园2.0示范展示区
2021年,在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共同支持下,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携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将新鲜胡同71号院闲置的中庭打造成为美丽的微花园示范中心。 “微花园2.0项目”以“1+N+∞”为工作路线,即打造一个微花园示范中心,辐射带动落地N个高品质微花园样板,通过公众参与式营造活动激发公众热情,同时为热心居民赋能,带动无穷的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微花园建设,探索东四南历史保护街区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社会治理的提升路径与模式。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设计包括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微花园,3个主题微花园分别为疗愈微花园、可食微花园、胡同生活微花园。采用社区参与式营造的方式,邀请周边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设计、共同建设完成,后期养护则由共建活动培育形成的社区志愿者担任维护,从而实现微花园的长效可持续运营。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疗愈微花园
微花园示范中心居民志愿者养护小队
二、街区微花园——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绿色微更新
从“社区微花园”到“街区微花园”,微花园作为绿色微更新的治理途径,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不仅让我们的空间环境更加美好,且能促进公众参与公共空间的共治共享。
崇雍大街“街区微花园”:微花园绽放街区微空间
崇雍大街微花园是微花园从社区走向街区的探索。
2019年至2021年,在东城区政府和城管委的支持下,央美建院十七工作室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在崇雍大街街道空间中利用小微空间,设计和植入了多处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街区微花园”。这些微花园见缝插针地分布在崇雍大街的街巷空间中,各具特色,为街道空间增加了绿色生机,增添了老北京文化空间,提升了街道空间的景观艺术品质。
每处微花园都是现场选点,为街道空间量身定制,虽尺度不大,却解决了街道空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例如,许多微花园都能够起到遮挡裸露电箱、增加垂直绿化和提供休憩设施等功能。这些微花园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北京遛鸟”“斗蛐蛐”“糖葫芦”“滚铁环”“放风筝”“转风车”“兔儿爷”等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景观艺术装置,提升了街巷的人情味儿和生动性。
崇雍大街微花园不仅软化了建筑边界、补充绿化和休憩设施,还提升了街巷绿色氛围,营造出地方特色和人文艺术之美。这些景观节点在夜晚可以照明,活跃了城市夜景气氛,助力打造夜经济。
2021年5月,东四街道组织开展“共建微花园、携手靓崇雍”活动,以共建、共享方式建设和维护街区环境。崇雍大街东四段35家商户代表和东四街道花友汇的居民汇聚在隆福寺街东口,大家合力将一棵棵海棠、丁香、玉兰树苗种植到花坛里。为美化街区风貌,东四街道办事处和责任规划师团队发出号召,崇雍大街沿线商户认养门前的微花园,与街道居民、花友汇成员共同维护,建立起长效的后续维护机制。
崇雍大街微花园
三、绿色微更新治理机制探索:北京老城微花园的工作路径
北京老城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的相关探索经历了4个阶段:微花园观察和记录、互动展览和社区营造、公众参与式设计、共建和共治机制建设。通过这4个阶段的设计治理,逐步构建微花园的网络化格局,打造微花园城市绿色微更新的模式。团队在以往多个点状针灸式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1+N+∞”的微花园网络化微更新模式。
“1+N+∞”为工作路线,即打造一个微花园示范中心,辐射带动落地N个高品质微花园样板,通过公众参与式营造活动激发公众热情,同时为热心居民赋能,带动无穷的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微花园建设,探索北京老城微花园社区绿色微更新社会治理的提升路径与模式。
从“社区微花园”到“街区微花园”,微花园作为一种生活美学营造和城市绿色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从尊重百姓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出发,以小微绿色空间为切入点,以公众参与为核心,通过重构景观空间、激活社区活力,实现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对城市公共空间和绿色生态的补充与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存量城市更新阶段,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希望微花园能够塑造出更多具有人情味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我们的城市里逐步实现处处都有微花园 。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本研究由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编号:20JCC029)支持。)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