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 19:06
“36岁来碰瓷公司啊?”杭州刘女士在某一招聘平台上求职时,遭到一家公司执行董事王先生的硬怼。据报道,10月30日,刘女士打开软件时,看到了一家公司的执行董事发来的对话。两人还没有展开聊天,对方就开始劈头盖脸地贬低刘女士的工作能力,言辞十分伤人。目前,刘女士已经在平台对该公司进行了投诉并向法院起诉。聊天记录截图。图据钱江晚报
明明是自己先联系求职者,却对其大加侮辱,任谁看了也气不过。更何况一句句“阴阳怪气”的质疑,背后只不过是刻板印象下的揣测。据刘女士称,她在前公司已经做到了人力资源总监的位置,有10年的人力资源经验,有此能力怎么说也算不上是“碰瓷”。得知刘女士向法院提请诉讼要求道歉以及赔偿1万元作为精神损失,王先生表示:“我所说的那番话也并不是针对刘女士,对方是谁我都是这样的,她到法院起诉,我也愿意应诉。”
既然要对簿公堂,孰是孰非要听法院的判决了。但上来就拿年龄说事儿,却映射出潜在的年龄歧视。职场中的年龄歧视由来已久,尤其表现为“35岁现象”。在多年的招聘中,35岁似乎成了年龄红线。不仅公务员考试,不少企事业单位招聘也多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上,这项“硬指标”成为“35岁群体”之殇。去年,一名45岁的网友留言称,自己精通各种技术体系,但辞职回家半年后再回来找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这一留言引发网友共鸣,年龄难道就是就业跨不过去的槛了吗?
企业招聘青睐年轻人不是不能理解,年轻人有活力、适应性强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这对于35岁以上人士显然不够公平。如今,我国人均寿命大大增加,读书年数也有所增加,首次工作时间普遍延迟,35岁本就不算大。何况35岁以后具备丰富经验的求职者不在少数,同样能为企业创造自己的价值。不管是什么单位,需要的终究是能助力发展的人才,在年龄上一棒子打死,损失最大的恐怕是企业自身。
值得注意的是,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求职者碰瓷企业很难,而用工单位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却如入无人之境。防止和纠正明目张胆地歧视容易,防止和纠正潜在的歧视却非常之难。不把年龄列入公开的招聘条件中,一样可以在筛简历的时候,把一定年龄的求职者排除在外。求职中,形式正义、过程公开但不公平不公正的不在少数,吃暗亏的求职者更陷入举证困难。如何界定各种就业歧视,需要劳动监察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士共同探讨,仅提出不得就业歧视的要求而缺乏明晰的规范和标准,已经远远不够了,就算把违法成本提得再高,也吓不到钻空子的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