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
交通的衢道
它更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是咱老百姓生活的地界儿
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
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风貌
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烙下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记
今天,安安就带您走进方家胡同
领略静谧低调
气质不凡的方家胡同
方家胡同东西走向,是一条拥有700年历史的老胡同,全长676米,与国子监街平行紧邻。这条胡同最早出现在元朝,见证了北京作为统一封建王朝都城的历史。乾隆皇帝第三子循郡王的府邸、京师第一图书馆、京城第一大尼姑庵白衣庵、清朝内火器营马队厂、宝泉局北作厂等都位于方家胡同内。
方家胡同西口,一块灰色的石牌上简短介绍着方家胡同的历史,走进胡同,看着灰色的墙,红色的窗,黑褐色的槐树枝丫,感受胡同里的静谧之美。
往东走不远,就能看到路北有一处不显眼的倒座房,红色的小门上方,清晰可见的“古刹白衣庵”五个横向大字,但如今里面空闲已久,如果不是这座小小的山门和所遗字迹,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香火旺盛的百年古刹。有史料记载,白衣庵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有四层殿宇及跨院。庵内供奉观音菩萨及九尊娘娘像等,院内古柏参天,彩画甚多,清朝时,庵内保存着兰亭真水刻石七方,堪称石刻书法珍品。
继续往东走,不远处的黄匾、黄门、黄窗,是一处新建的养老驿站。它不仅能为周边老人提供餐饮、寄宿、护理等便民服务,还有文化娱乐室和健康指导室,老人没事可以在这里下棋、写字、画画、做手工,或是理疗、按摩、接受健康指导。养老驿站还有个特色,那就是用毛主席的画像、旧式的钟表、老式的录音机等老物件,打造出整个驿站最特殊的一角——“光阴的故事”,这里承载着无数老人的记忆,承载着他们最美好、最灿烂的日子。
说到养老驿站,就不得不提一提方家胡同综合整治提升工作。2017年,安定门街道按照市委、区委的统一安排,与专业的机构合作,从街区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在保留胡同发展印迹的同时,合理规划、布局生活服务型产业,并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引导产业升级,还利用腾退出的空间打造了胡同公共客厅和小微空间,新增养老驿站及小型便民服务综合体等便民设施,消除环境乱象,还百姓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空间。
看着胡同的新面貌,居民杨薇说道:“我在胡同住了快十年了,看着胡同环境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扰人的酒吧搬走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惬意悠闲。和楼房相比,胡同里的生活更接地气,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顺着养老驿站往前走几步就是位于胡同中段的46号院,这里曾经是中国机床总公司旧址,2008年改造成艺术创意基地,原来的老厂房、礼堂变身为LOFT结构的文创产业基地,里面的咖啡馆、餐厅、酒店和小剧场,为胡同增添了一丝青春、时尚元素。
继续往东走,便能看到如今为“方家胡同小学”的“循郡王府”了。曾居住在此的循郡王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后来过继循郡王为嗣子的绵懿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了循郡王府。循郡王府坐北朝南,原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王府原由东西两部大型四合院组成,占地广阔,现已残毁过半,剩余部分也大多经过了重修。1984年,循郡王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如今,循郡王府西部正院早已改成了方家胡同小学,但学校依旧保留了王府原有的建筑格局,教室和办公室仍然具有王府屋舍的风格,连府内原有的西府海棠和玉兰树也在原地枝繁叶茂。
方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06年,前身为北平国民第十七小学,是当时京城为数不多的公办小学之一。1918年9月,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的校长,即现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时年19岁。
方家胡同小学这几个大字则是由老舍夫人胡絜青亲笔题字。学校为了纪念老舍先生,专门为在校小学生开设了老舍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另外,学校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国学文化社团,有国画、书法、茶艺以及吟诵。
从方家胡同小学继续向东,静心行走其中,感受阳光透过古朴的槐树,照耀在身上的温暖,欣赏着居民家门口精美的砖雕、门墩和各式各样的大门,透过胡同两旁历经百年的门窗砖瓦,继续细细品味这条狭长深幽的胡同诉说的沧桑与故事。
闲暇时,就来方家胡同走一走
远离城市的喧嚣
让自己静下心来
感受这里平凡的市井生活
抚摸这里光阴与历史交织的痕迹
寻找历史赠送给方家特别的印记
挖掘绚烂又多彩的方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