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余脉,昌瑞南麓,群山环绕之下,位于堂局正中那座红墙金瓦、绵延12华里的古建筑群便是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的孝陵。这里是清代关内唯一埋葬骨灰的帝陵,它从择址修建、帝王入葬到三百年后的今天,一直环绕着太多扑朔迷离的传说,耐人寻味——
规模最宏大的清代皇陵
孝陵是清代皇陵中规模最宏大、风水最佳的陵寝,是关内唯一地宫里葬骨灰的皇帝陵。
孝陵坐北朝南,从最前的第一座建筑石牌坊,到最后面的宝顶止,建筑序列长达12华里,这在清陵中是独一无二的。
从石牌坊往北,依次是下马牌、东西值班房、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及华表、18对石雕像的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拱桥、七孔拱桥、五孔拱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东朝房后是神厨库。
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南麓,处于全陵园最为尊贵的位置。孝陵背靠昌瑞山,近前有影壁山,远对金星山,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大小不同的建筑物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建在这条连线上,由一条长约12华里的神道贯穿起来,形成了清东陵总体布局的一条气势磅礴的中轴线。
孝陵神道尽管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总是曲不离直,始终不离开三山的连线。沿着孝陵神道而行,步移景换,神道上的一系列建筑物在空间序列的展开层次上,处处得到山川形势的映衬和烘托,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
孝陵气势恢宏,显示了新兴王朝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强大生命力。因为它是清朝在关内仿明陵建的第一座陵寝,它的规制为后世清陵奠定了基本格局。
清东陵第一景观
300多年前,清东陵的设计大师充分运用“千尺为势,百尺为形”、“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以展势”的理论和“过白”及景框效应,经过精心计算,将石牌坊、大红门和孝陵大碑楼的位置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从而产生了奇妙的、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
如果我们站在石牌坊北正中,距石牌坊40米的地方向南看,就会看到形状像倒扣的金钟的金星山恰好镶嵌在石牌坊的5个门里。主峰正好位于中门正中。如果我们在原地转过身来向北看大红门,中门洞呈现的是孝陵大碑楼的南门和少部分红墙,东西两侧的门洞看到的是大碑楼两旁的松柏树。
我们向北行走,随着脚步的不断前行,3个门洞所呈现的画面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只见中门洞里的孝陵大碑楼的南门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大红门东西两侧的门洞内各出现一根华表。当走到与东西下马牌相平列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东西两侧的门洞内各出现2根华表,而孝陵大碑楼的整体形象完全呈现在中门洞内。3个门洞的画面均背靠青山,左右有苍松翠柏陪护,上有蓝天白云相衬,十分绚丽,犹如3幅山水画。此时景观最佳,达到高潮。
在我们向北行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看石牌坊,就会发现,随着脚步不停北行,金星山冉冉升高,逐渐超过石牌坊,继而成为石牌坊的背景。大红门三个门洞内画面的变化与金星山的冉冉升起是同时发生的。随着不断北行,大红门3个门洞内的画面继续变化,中门内的大碑楼变得越来越小,东西两个门洞内各由2根华表变为1根华表,继而完全消失。快到大红门近前时,四根华表同时进入中门洞内,与下马牌平列时所看到的3幅画合并为一幅,同时呈现在中门洞内。这时回头南望,金星山更显得高大雄伟。
如果我们从孝陵大碑楼顺着神道向南眺望,高大雄伟的金星山矗立于前方,是大红门的背景。从大红门的中门洞向南望,只能看到石牌坊的两根石柱。如果我们乘车朝着大红门快速行驶,就会出现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异景观:随着车轮的飞速转动,金星山越来越矮,越来越小;大红门中门洞内的石牌坊也越来越小。最后,高大的金星山和石牌坊迅速被收缩到大红门的中门洞中。这种步移景换、景随步变、离山越近山越小的奇异景观在其他景区难以找到。凡是亲眼观赏过这一景观的人,无不感到震撼!因而被誉为“清东陵第一景观”。(未完,待续)
摄影:徐贺齐 李文惠 翟小勇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