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6 15:07
有媒体近日对多款社交、购物App测评发现,其中的熟人推送机制愈发泛滥,而关闭推荐功能形同虚设。这些平台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用户各种上网浏览记录都可能暴露在熟人推送机制之下,被他人一览无余。
看似提供便利,实则制造困扰,过多熟人推荐无疑会引发用户集体反感。那些在互联网留下的痕迹,都可能成为好友“读懂你”的关键信息。比如,刷视频点个赞,总能被精准地推荐展示给好友;玩手机游戏被领导同事发现,尴尬的同时,即使关闭授权也不奏效;网购私密商品却被人围观,让消费者频频吐槽毫无隐私……一些App自作主张进行熟人推荐,模糊了网络社交的边界感,更将用户信息保护视若无物。
社交关系有其复杂多样性。特别是在网络之上,有人如鱼得水,拉组建群,乐于当“意见领袖”,但也有人只想“隐入人海”,在社交平台轻松冲浪,远离过多熟人社交的压力。但熟人推荐却打破了这一点,而且其选项往往是默认开启,手动关闭的选项设置隐蔽、操作繁琐。而且从现实操作来看,哪怕勾选取消选项,熟人推送仍然屡禁不止。如此猝不及防被“冒犯”,显然让用户意难平,“裸奔”上网之感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交焦虑,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交尴尬和矛盾。
即便在用户社交需求已被充分满足的当下,互联网平台依然把“手”伸向熟人社交,很大程度是商业变现冲动的驱使。随着互联网红利见顶,各大平台不可避免面临用户留存和增长焦虑,打着所谓的“主动创新求变”旗号,试图变着花招增加用户黏性,打造各种熟人圈子就成了某种捷径。但自作主张地“替”用户进行熟人推荐,是否做到了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显然有待商榷。
对平台来说,如何长久地留住用户,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尊重用户需求,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App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因此,平台运营者在设置熟人推荐功能时,有必要更加审慎,通过优化推荐算法,让用户能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社交圈子。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坚决打击霸王条款,对点赞、浏览记录、手机通讯录等个人信息及相关权限的利用做出细化规范,避免平台“自说自话”,把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的“手”及时打回去。
技术应该是服务人的,而不是来给人添堵的。警惕熟人推荐“野蛮生长”,注重用户体验,多在产品质量上下真功夫,才是平台可持续发展之道,否则只会招致用户“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