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期待更多服务嵌入百姓家门口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4-07-15 18:22 语音播报

锐评

近日,本市就《北京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办法》,本市将在市民家门口优先建设、改造功能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配置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功能。

“社区嵌入式服务”,听着或许陌生,但大家对其具体指向相当熟悉。无论服务“一老一小”,还是补齐“一菜一修”,桩桩件件都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本市积极建设布局合理、业态丰富、智慧便捷的便民服务生态,从发布“小修小补”网点地图,到试点社区书店能自习、孩子放学有托管,再到上线“一码共治”数字化服务,便民生活圈的“北京方案”正在逐渐形成。“嵌入家门口”“一刻钟生活圈”等等,表述各有侧重,但皆是城市生活便利与否、品质高低的标尺,皆见证着一座城市厚重的民生底色。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我国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居民主要生活在社区。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在“小社区”对接到多元生活需要,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把工作做到大家心坎儿上,既得搞懂居民“缺什么、盼什么”,也要知道“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在保障基础的同时,注重品质提升。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北京的社区类型多样,包括胡同邻里式、校所大院型、新兴住宅类,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切忌都往一个模子套,“因地制宜”方能“各美其美”。

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重要基础,居民消费有相当高的比例在社区实现。这契合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也为看待社区嵌入式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互联网+”商务浪潮滚滚,指尖一点、商品即达的便利,对于线下业态形成很大挑战。但像老年康护、幼儿托管、理发维修等,则必须“面对面”进行,另外像常住社区的老人,因线上生活经验不足,也更依赖于家门口的服务业态。眼下,社区零售正在成为商业竞争的“主战场”,传统商业载体也正在向兼容生活休闲等功能的社区商业中心转型。主动对接并挖掘居民需求,优先向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转型,或许在便利公众、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之余,也能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地。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提出“完整社区”的概念,“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社区从来不只是某个空间范围,而是容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每个人在自己家门口,都能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温度、感受最暖人心的烟火气,幸福感、获得感就会更足。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