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发布白名单!“拉黑”无关社会事务,就是为教师减负
北京晚报

2024-07-24 17:41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近日,上海、陕西、山东等地发布中小学校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上海教委明确,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必须遵循“凡进必审、从严把关、精简整合”的原则,严控进校园活动数量;陕西要求白名单总量不得超过10项;山东将可以进校园的社会事务,具体划分为三类,实施分类管理。这些规定释放明确信号:不在白名单里的社会事务,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符合要求进来的,在过程中也要从简从实。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承担各种社会事务的综合机构。但近年来,各种社会事务进校园的情况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社会事务内容繁多,老师要完成“小手牵大手”、上街打扫卫生、暑假巡河防溺水、评选拉票甚至商业推广等活动;有的标准要求严苛,如果没有达到上级要求,通不过考核,老师就要接受批评,甚至影响工资;有的节奏安排过密,经常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老师只能随时多线程处理,上课也要看手机。非教育教学事务侵占教学时间,既增加教师工作负担,也干扰正常教学秩序,更可能助长形式主义。

针对社会事务“进校园”乱象,中办、国办、教育部早有相关规定,明确提出要统筹规范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工作,不能把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强制摊派给中小学。尽管各地出台过不少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必须承认,老师肩上的社会事务依然沉重。究其原因,还是一些部门习惯用行政力量把工作担子扔进校园。在职能部门面前,学校的财权、事权、话语权都较弱,面对五花八门的社会事务,即使不想干,也只能被迫接受,这些任务最终当然落在老师头上。

各地发布“进校园”白名单,“拉黑”无关社会事务,就是为教师减负,为教育增效。前不久,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要求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本地区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把规矩清清楚楚写出来,就是为了彻底治理顽疾,让减负政策发挥最大效应,让学校和老师更有底气向不合理的非教学任务说“不”。

用硬手段为老师减负固然重要,但更要跳出减负看减负。为教师减负,还教育以本真,并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配合支持,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拿出真招。把当下与长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激励教师肯干能干做出成绩。

老师不是社会活动家,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把白名单落实好、执行好,把宁静和时间还给教师,就是为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助力。


编辑:孟雅檀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