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潮起来的土特产也是“京字招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25 12:04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时值盛夏,北京平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鲜桃季”。为推广以平谷大桃为主的优质土特产,当地通过“市集+直播”“线上+线下”的形式,不仅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展示了深厚的乡土文化。

平谷大桃、大兴西瓜、密云蜂蜜、昌平草莓、怀柔板栗……这些北京人如数家珍的土特产背后,既有一地之地理、气候、产业风貌,更有代代传承的口味与习惯。一方水土育一方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特产既源于自然根脉,也秉承人文根脉,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寄托着游子的乡愁。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历史传承的文化资源,都是土特产“土”中生“金”的潜力。

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通过更多挖掘背后的文章,北京土特产正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做好土特产的大文章,因地制宜进行创新非常关键。就京郊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看,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年轻人参与意愿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品种、品质、品牌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借助文化和特色价值的加持,打造出一批响亮的“京字招牌”,显然还有诸多亟待破题的点。

实事求是地看,北京耕地、山林面积有限,扩产受限多,就要立足乡土找特色。“土”是乡土气息、乡土风貌,更是一种生活。为此,可深入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强化农文旅融合,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上面做文章,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乡村康养、科普实践、民俗文化等新业态。此外,还要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突破口,搭上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东风,同步扩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乡村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乡愁既有“形”也有“魂”,乡村“造血”能力才会越来越足。


编辑:孙延安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