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骆玉笙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4-07-27 21:13

深读

726日下午,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市文联、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承办的纪念骆玉笙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文艺家之家四楼报告厅举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冯巩,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苗宏,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中国曲协副主席、上海市曲协主席吴新伯,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黄群,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项云,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主任刘志龙,《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波,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赵华,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红杰,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胡晓辉,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骆玉笙家属骆巍巍等领导、嘉宾,和京津两地宣传、文旅、曲协相关领导,中国曲协、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曲艺》杂志社全体干部职工,中青年曲艺工作者代表约50人共同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杨发航主持,冯巩、马波先后致辞。

骆玉笙孙女骆巍巍在会上发言

冯巩指出,骆玉笙先生始终坚定不移与党同心同德,始终满怀着对曲艺的真诚和热爱,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博采众长、创新创造,始终关心关注曲艺事业和曲协工作,留下的为国为民的情怀、精雕细琢的作品、严谨朴素的风貌、奋发昂扬的工作态度,是中国曲艺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要用情体会、用心继承、全力发扬,将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融入到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去,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

马波表示,骆玉笙先生的一生,是对曲艺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的一生,是体现她作为一位“国宝级”人民艺术家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的一生。天津曲艺工作者要学习她精益求精打磨表演技艺、殚精竭虑培养曲艺人才的卓越追求;博采众家之长、让京韵大鼓焕发新活力的创新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搞创作、两次远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的家国情怀,为我国曲艺事业的发扬光大而不懈奋斗。

吴新伯、吴文科、种玉杰、赵华、杨红杰、李舫和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李光荣围绕骆玉笙先生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和艺风艺德,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与会嘉宾的发言虽各有侧重,但均高度赞扬了她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无私传艺、提携后进的教育理念,知足常乐、朴素自然的生活态度,表示要继承骆玉笙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为国家事业鼓与呼,为时代主题说和唱”的责任担在肩上,把“搦管操觚民为本,说表弹唱情在先”的情怀记在心上,把“牡丹竞绽现妍丽,万紫千红向阳开”的艺术追求扎扎实实落实到作品里、行动上。

骆玉笙先生孙女骆巍巍作为家属代表致答谢词。她说,十年前的今天,也是在文艺家之家,众多曲艺界领导、专家、学者也是济济一堂,纪念骆玉笙先生诞辰100周年。年华易过但情谊不舍,她衷心感谢广大曲艺界同人对骆玉笙先生的真切感怀和铭记,并郑重表示要继承骆玉笙先生的艺术财富,为中国曲艺事业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座谈会现场播放了骆玉笙先生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视频,“骆派”京韵大鼓传人现场表演《丑末寅初》,展现了骆玉笙先生的艺术精华和“骆派”京韵大鼓薪火相继、有序传承的可喜局面。

董耀鹏在讲话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纪念骆玉笙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不仅是向以骆玉笙先生为代表的一代曲艺家表达怀念和敬意,也号召广大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学习骆玉笙先生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精益求精的艺术理想、扎根生活的精神品格、开拓创新的艺术追求、崇德尚艺的品格风范、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树牢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彰显文艺追求卓越、创造卓越的核心内涵,呈现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属性,展示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亮底色,凸显文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引领作用,诠释文艺立足本来、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主动肩负新征程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我国文艺和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曲艺的力量。

据了解,724日晚,纪念骆玉笙诞辰110周年专场演出在天津中华剧院举办,“刘派”“白派”“骆派”京韵大鼓传人和岔曲、梅花大鼓名家同台演出,老中青少幼同台献艺,观众大饱耳福,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展现了天津曲艺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该专场演出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联、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河西区人民政府承办。


编辑:曾子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