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效寺略记
北京日报

2024-08-08 13:48 语音播报

古都

一座千年古刹,只保存了一座藏经阁。

崇效寺建于唐贞观元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崇效寺宋末毁为废墟,元代曾重建,明嘉靖年间重修。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主殿、大殿、后殿、天王殿等,占地面积40亩。元明时期崇效寺种有枣树千余棵,初夏花香似蜜,秋后果红如云,北邻的街道得名枣林前街。后从山东曹州移来牡丹花,尤以绿、墨牡丹闻名京师。每到暮春赏花的季节,游客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流连忘返。

晚清时期,崇效寺的墨牡丹,与大觉寺的玉兰、法源寺的丁香“鼎足而三”。“花开时节动京城”,清末至民国年间,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许寿裳等名人志士,都曾来此观花并领略寺院景致。清末民初全国“深紫带黑”的墨牡丹只剩下两株,一株在杭州法相寺,一株就在崇效寺。为了让异地客人一睹墨牡丹的风采,北宁铁路局曾在1935年开了观花专列,接运游人来京。1949年后,朱德、徐特立、黄炎培等也曾来此赏花。1954年寺中牡丹移植至中山公园。我辈生晚,无缘一面。

崇效寺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白纸坊枣林西里(现白广路27号)。1949年7月,人民印刷厂(541厂)职工子弟小学迁入崇效寺。1956年改名为宣武区白纸坊小学。1963年至1969年,我在这所小学读了6 年书。白纸坊小学分一小和二小,我在二小。当年,一小与二小间隔了一堵墙,二小约占二分之一弱,因此我仅对半个崇效寺略有印象。如今,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藏经阁,曾经做过二小的教室。

现存的藏经阁,又名藏经楼,为明嘉靖三十年所建,原在崇效寺中央,万历年间修建时,将其移建至寺院的后部。藏经阁,分上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出廊,硬山式屋顶。记忆中,我上一二年级时,藏经阁一层是音乐教室,轮到哪个班上音乐课,哪个班的同学就涌进藏经阁。五年级时,我们全班曾在藏经阁二层上了一个学期课。

五六十年过去了,我对藏经阁还有一些印象:一是楼梯是木制的、枣红色,也就八十厘米左右宽,课间休息后,铃一响,同学们往楼上跑时的动静,与急急的鼓声相近;二是由于“进深七檩前出廊”,教室里光线略暗,黑板前的灯总是亮着的。2006年,由原宣武区财政拨专款300万元,对崇效寺藏经阁进行保护性修缮,包括更换破损瓦件、梁架重新油饰、更换门窗等。2009年,藏经阁被辟为校史陈列馆。

还有两个地界儿略有印象:一是西操场,我们踢足球的地方,操场西墙外是白纸坊造纸五厂;一是东小院,非常小的一个院落,大概有五六间教室,通向东小院的路径,是一截长廊,状态与颐和园长廊无二,只是短些而已。上世纪70年代末,在崇效寺的院落,也就是白纸坊小学内,新盖了一座教学楼和几栋六层的居民楼,原有古建筑被拆除,只保留了这座藏经阁。

进入网络时代后,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幅崇效寺的平面图,是上世纪50年代初,根据一些老人回忆绘制的。这让我回忆起两个细节:一是崇效寺山门,在我上学那些年尚完好,是白纸坊一小的校门,也就是白纸坊小学南门。门牌是崇效胡同9号;二是白纸坊二小的校门,早年是崇效寺的东门。到了70年代中期,两校合一,东门成了唯一的校门。

如今,白纸坊小学校门南侧挂一牌匾,竖书: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崇效寺藏经阁。落款: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1990年12月公布、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2020年12月立。

崇效寺曾有一幅镇寺之宝《青松红杏图》,为明代寺僧智朴所绘。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游览崇效寺时发现了《青松红杏图》,感叹之余在画卷上题字赋诗。此后300年间又有朱彝尊、翁方纲、纪晓岚、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等上千人相继留名题诗,画卷被陆续接裱为长达三十余丈的长卷。其今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编辑:刘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