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胡同“通学路”打通了什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04 17:09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超3000名送学家长往里涌,几百名上班居民往外挤……曾经的每个上学日,不足5米宽的分司厅胡同都会承受巨大的交通压力。这个开学季,一条标注清晰的“通学路”使进出胡同的两股人流各行其道,胡同面貌也焕然一新。

分司厅胡同虽占地不大,但“一校三幼”在此聚集。据统计,仅分司厅小学的学生就达2400多人,胡同里还住着300多户居民,送学高峰和居民上班高峰基本重合。过去每天一大早,送学的家长急着进来、上班的居民急着出去,胡同里车与车之间塞满了行人和电动车,“200多米的路走上半个小时都不夸张”。如今胡同旧貌换新颜,长期以来的私家车占道问题得到解决,腾挪出的空间规划出了一条通学路,上班上学互不干扰,早高峰通行效率大大提高。

在空间狭小的胡同搞腾挪、做文章,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而上述问题之所以能解决,关键在于“有事儿商量着办”。在规划通学路的各个环节中,最大的难点是实现胡同不停车。站在居民立场看,相较于家门口停车的方便,为了别家孩子把车停到远处,多少有些不情愿。面对这样的阻力,社区工作人员一遍遍挨家入户、上门沟通,最终居民也打开了心结。眼下,胡同内居民的车辆安置在临时停放区,未来属地还将为居民量身定制合理的停车方案。问题难办,但总归要有人牵头解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通了居民的思想工作,一次难题的解决也会为后续治理打下好的基础。

北京胡同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承载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也是老城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今,老胡同想要焕新,院内院外需要攻克的难题不少。比如,大多数胡同需要拆除废弃线杆,这就涉及电缆入地和安装变电箱,势必要多个部门协调联动。再如,不少居民想把上下水改成一户一表,可改造的前提是补缴历史欠费,水费分摊厘不清就无法推进。城市治理本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精细度高,考验着治理者的担当与智慧。但同样也是在一处处小变化、小改善中,人们才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治理温度。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这样写道,“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今天,新与旧、快与慢、现代与传统,正在胡同巧妙交汇,期待在“慢工细活”的改造中,胡同会绽放更多温情与活力。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