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9:05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占比达22%。庞大的健康消费需求催生“银发经济”,但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老人信息弱势,以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设局牟利,“坑老”乱象频发。
“保健品上的花费能占到
退休工资的一半”
早上7点多钟,陕西一家“保健驼奶粉”产品推销员丽姐(化名),就准时来到75岁的叶大妈家楼下,带着精心准备的早餐,准备接上叶大妈去听一场自己公司举办的“健康讲座”。孩子远在外地工作的叶大妈,非常信任这位自称为“丽姐”的女人,手机里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丽姐”亲切问候、聊天的短信。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几年里几乎成了叶大妈日常生活的常态。
在这看似温馨的互动背后,却是叶大妈五六年不间断地购买“驼奶粉”产品的投入和付出。据叶大妈女儿介绍,她妈妈每年仅仅在购买“驼奶粉”的花销就有两万多,还不算其他“保健服务”和“保健器械”的支出。从昂贵的血液循环仪器、电疗仪器,到各式各样的保健被子、枕头、食品,叶大妈的家中堆满了各类保健品。
“这些年来我妈在保健品上的花费,估计能占到每年退休工资的一半以上,各式保健奶粉都是成箱地买,保健药也是几十瓶上百瓶地买,但健康问题仍然堪忧。跟她说了很多次,让她不要买这些都是骗人的玩意,可她就是不听照买不误。”说起叶大妈对“保健品”的痴迷女儿非常无奈,自己曾多次劝阻母亲,但老人自己掌管着退休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她的劝阻很是无力。
叶大妈的遭遇绝非个例。据中消协披露的案例显示,今年一季度投诉案例中,几乎每月都有事关保健品虚假宣传方面的投诉。
比如3月25日,来自四川成都的消费者黄某投诉称,成都青羊某中医诊所以线下门店及私域直播、私域中医养生课洗脑等方式,诱导他购买了10000元假冒伪劣中成药,自己遭受了“虚假宣传治百病、售卖假药”等问题。
3月20日,消费者赵某投诉称,自己在观看有关长寿类直播节目后,购买了苏州某中医馆15000元固方+化方产品,其实就是将食品级产品当作药品宣传,自己花大价钱买的东西被严重夸大了产品功效的同时,而且成分具体都包括什么商家也是语焉不详。
2025年要加大“一老一小”
消费维权力度
网络上,虚假宣传铺天盖地,普通食品摇身一变,成了能“包治百病”的神药,什么“吃了就能彻底摆脱糖尿病困扰”“一疗程就让高血压彻底消失”,这般信口胡诌,让不少老人上当受骗。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老年人消费投诉里,保健品虚假宣传占比超 40%。
中消协在所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由于老年群体对互联网知识了解较少,网络消费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陷入网络消费“陷阱”上当受骗。
具体的表现就是:网络保险销售广告以低价或免费为诱饵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进行连续自动扣款;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微短剧”,然后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短视频或购物平台广告弹窗诱导“抽奖”,消费者点击后被跳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动扣款等乱象不一而足。
今年6月20日中消协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4)》指出,2025年要加大“一老一小”消费维权力度,持续推进消费教育和消费维权宣传工作,以提升消费体验和促进理性消费为目标,强化“一老一小”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力,推进重点侵权问题治理。
如何让老年人理性购买保健品?
两部门支招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有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在网站、平台、小程序等开设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以此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如下五点消费提示:
警惕线下引流套路——
部分商家以“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随后在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心理,诱导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神品”。
警惕话术诱导陷阱——
私域直播间常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如以“亲情关怀”“健康咨询”“专家讲座”等名义,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用语,或通过宣称“专家推荐”“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等进行虚假权威背书,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制造消费焦虑,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消费者。
警惕资质信息盲区——
购买产品前应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核查药品是否具备“国药准字”批号(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管局官网查询https://www.nmpa.gov.cn)。
选择正规平台进行消费——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交易时注意保存直播录屏、商品链接、支付凭证、客服聊天记录等信息,要求开具正规发票或者收据。签收易碎、贵重物品时,需当场查验外观及基本功能,必要时全程录像。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保健食品仅具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身体不适请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勿因轻信直播宣传延误治疗。如果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及时通过平台维权通道发起售后申请;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