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场人下班后告别“宅生活”,社区共享空间精准圈粉年轻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师悦

2025-09-18 12:28 语音播报

城事

“下班即宅家”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生活的缩影。而在昌平梧桐苑社区,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年轻人回家放下背包,转身就赶往“悦动馆”,准备赴一场“狼人杀”之约;有人背着瑜伽垫,准备在冥想和拉伸中舒缓职场的疲惫……社区量身定制的共享空间和多元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门,畅享下班后的生活。

年轻人陷入无社交窘境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职场人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人下班后及周末的休闲方式,首选竟是“宅家”,其中“在家瘫着”的I人(即性格内敛的人)占比高达51.1%,比E人(即性格外向的人)高出了10个百分点。在家观影、追剧、看综艺是职场人最爱的休闲选择,有近7成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调查还显示,有26%的职场人每天在12点以后入睡,其中大部分人熬夜的原因是放不下手机,其中刷手机、玩游戏、追剧的人占比高达37.4%。

30岁的程序员侯晓亮就是这类职场人的典型代表:下班回家陷入沙发中,拿起手机刷屏,直到饿了才点份外卖。高强度的编程工作让他白天神经紧绷,下班后只想通过刷视频的方式换来片刻放松。到了周末,他甚至能闷在家里两天不出门,不知不觉中,他陷入了越刷越累、越累越不想动的恶性循环中,周一上班时反而更没精神。他也曾跟着视频做过简单的运动,可没坚持两天就放弃了:“一个人练太没意思了,没人搭话,也没人监督,慢慢就懒得动了。”

其实,侯晓亮也想找人聊聊天,一起做做运动,可现实总让他“望而却步”。“北京太大了,朋友们想见个面都成了奢侈的事。”侯晓亮算了笔时间账:“聊得来的好朋友,一个在通州,一个在房山,一个在海淀的西边。即便选个中间点,大家要想见面吃顿饭,坐车也要一个多小时。来回路上要耗3个小时,加上吃饭聊天,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久而久之,原本亲密的朋友也成了“网友”。这与《2024年职场人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的数据也很契合,关于“多久聚会一次”这个问题,37.3%的人都倾向于“随缘”相聚,更有11.5%的人只靠电话和微信和朋友维系感情。

职场上的单调氛围让李女士的情绪找不到宣泄出口。“同事之间的交流往往仅限于工作,难以达到更深的情感共鸣。”加班压力大时,李女士想找人聊上几句、倒倒苦水,却发觉无处倾诉。大家似乎默契地维持着一种职业性的人际关系,让人的心情始终难以真正放松下来。

李女士试图通过主动社交释放压力,寻求“解药”:可身边朋友难约,小区里的邻居又不大认识。爱好桌游的她曾去外面的桌游店找“搭子”,本想借着游戏认识新朋友,没承想却在游戏中因为一轮关键投票,让同桌的两个陌生人吵得面红耳赤,游戏氛围顿时烟消云散。“本来就紧张,一吵更不自在了。”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让她对“陌生社交”望而却步,桌游的热情也被浇了一盆冷水。

多元活动解锁下班生活

社交圈窄、生活单调、压力难疏解是不少年轻人共同的烦恼,在海淀区西三旗梧桐苑社区,年轻人下班后的生活方式正发生改变。梧桐苑社区建成于2019年,是服务周边金隅科技园等4个园区青年人才的保障房小区,常住居民有50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25岁到45岁的中青年。社区在建成初期的走访、调研中,发放了2000多份调查问卷,最终梳理出25项“需求清单”。“我们就照着需求找资源。”梧桐苑社区书记李艳萍说,很快社区共享“悦空间”就亮相了:悦邻坊的观影区、悦读轩的读书角、悦动馆的运动空间、悦享食堂的热乎饭菜、悦学苑的课后托管,让年轻人不出社区就能满足多元需求。

周五晚8点,梧桐苑社区桌游室里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零食,“狼人杀”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是小安每周最期待的时刻之一。“刚开始玩的时候,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玩的次数多了,小安渐渐找到了感觉。玩得尽兴时,大家常常忘了时间,结束后还会围坐在一起复盘,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刚才谁的发言有漏洞”“哪一步投票投错了”。小安说:“一起玩的人都是邻居,大家学历、工作、经历相似,所以氛围特别好,这比在家刷手机强多了。”

桌游

除了“狼人杀”,剧本杀也是社区年轻人的“心头好”。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社区和物业提前准备了不同类型的剧本。“到了周末,我们20多个人一起围坐在长桌旁,跟着主持人的引导梳理线索、带入角色,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居民小乔说。

除了热闹的桌游,社区的瑜伽课也成了不少年轻人舒缓疲惫的“充电站”。“悦空间”瑜伽室中,播放着轻柔的音乐,持有专业瑜伽授课证书的社工王熠婷正带着大家舒展身体、调整呼吸。“吸气,滚动骨盆向前,延展脊柱;呼气,卷动骨盆向后,拱背低头看肚脐……”她一边示范动作,一边细致地指导着大家的姿势。“瑜伽课上的很多动作,都戳中了上班族的‘痛点’,像是圆肩驼背、脊柱僵硬、肩颈紧张,都能在练习中得到缓解。”王熠婷说。“一节课下来,微微出汗,感觉整个身体像被重新‘归位’了,肩膀轻松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能在忙碌的工作之外,给自己一个暂停的间隙,心态平和了很多。”上完课的刘女士说。

瑜伽课

为了帮助年轻人拓展社交渠道,社区还精心策划了多场主题鲜明的交友派对,既有“咖啡搭子”“读书搭子”的互动,也有贴合年轻人潮流的趣味游戏,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轻松觅友。让人惊喜的是,第一次交友活动还促成了一段缘分——一对年轻人在互动中互生好感,慢慢走到了一起,如今已经结婚生子。“能促成这样的好事当然开心,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年轻人从家里走出来,通过这些派对帮大家找到搭子、朋友,在社区的和谐氛围里感受到陪伴的温暖。”李艳萍说。

在社区找到情感支撑

梧桐苑小区年轻人能有这么丰富的业余生活,离不开社区的用心搭建。“我们15位社区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是36岁,社工里年轻人多,更能体会到大家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也更能和居民们玩到一起。”李艳萍介绍,当初了解到居民希望有活动空间,社区立刻协调物业,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地。

如今在“悦动馆”里,居民可以打乒乓球、练瑜伽、玩桌游。社区和物业不仅找来了剧本杀的剧本,还购买了狼人杀专用号码桌灯,买来颜料让居民自己动手装饰桌游室墙面……这些小细节让居民的体验更沉浸、更专业,如今桌游群里已经有一百多位居民,大家每周都会自发在小区里组局;瑜伽群里有近百人参加锻炼、交流心得;交友派对也已经组织了五场……

社区搭建的桥梁,让原本互不相识的年轻人渐渐走近,收获了健康、友谊,更找到了参与社区建设的归属感。有人家里烟感报警器一直响,在微信群里求助后,已经走到小区门口的邻居立马转身上楼查看;有人单位临时加班,赶不上接孩子,给邻居打个电话,对方二话不说就答应帮忙;有人看到楼上的快递送到了自家门外,等邻居下班后会主动送上门……

交友派对

社区用心为年轻人搭建平台,也换来了年轻人的回应。在社区的号召下,35名年轻人组成了青年志愿者队伍,他们发挥所长,持续开展功课辅导、法律援助、文明实践、美化家园等系列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以前觉得社区的事和自己没关系,现在不一样了。”居民小乔说,她会利用空闲时间给小朋友们读绘本、参与垃圾值守活动,“社区给了我们这么多温暖,我也想为社区出点力,让大家的生活更舒适。”

专家说法:希望出现更多社区“悦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不少城市上班族远离家乡和朋友圈,可以说是“漂”在城市的人,缺少亲情支撑与情感寄托,“宅”既是无奈,也会带来精神空虚与情感内耗,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不少人希望“脱单”却苦于交际圈太小,日常生活也没有社交空间。如今梧桐苑小区通过组织线下集体活动来打造共享文娱空间,再造邻里关系,对于构建社区共同体至关重要,也有利于营造青年发展型社区。这有助于让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成为互帮互助的邻里熟人,对于丰富年轻人的业余生活非常有价值。

马亮特别提到,社区通过摸底青年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活动,并形成了稳定的社群来维持运作,有别于以往一些徒有形式的社区活动。未来社区还可以联动周边企业和其他机构,组织更多“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使年轻人的业余生活有更多选择。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