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13:04
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引发广泛关注。
春秋假,顾名思义是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过去,每逢春种秋收,农村中小学都会适时放假。后来,随着双休制度推行,这项休假安排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大众文旅消费愈发火热,特别是有娃家庭,总会趁着国庆、寒暑假等长假安排亲子游。不过,由于旅游时间集中,路上堵车、景区看人、抢票艰难的现象颇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小学错峰休假的呼声日渐高涨。在2013年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春秋假的提法首次出炉,后续相关部门陆续发文鼓励探索,既是对民众优化休假安排诉求的及时回应,也标志着相关话题逐步迈向政策引导的新阶段。
当然,鼓励中小学放春秋假,并非简单的时间调整,背后有着多重价值考量。一来,育人价值。设置短暂而规律的春秋假,让学生们喘口气、加加油,能够以更饱满的状态进行学习。二来,实践意义。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不仅是汲取书本知识,也要用脚丈量生活。春秋时节,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到田野山林感受自然变化,到社区服务中理解社会责任,带来的认知成长是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三来,经济效益。假日经济学早有论断,小休闲连着大消费,孩子放了假,若和家长带薪休假“搭子”成功,显然可以释放更大消费活力。
春秋假好处多,但落实起来也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有人担心“假期多了,孩子学习会不会掉队”,有人担心“插入春秋假,教学节奏会不会被打乱”。此外,双职工家庭本就忙多闲少,孩子凭空多了几天假,如果家长的带薪休假无法落实,谁来带娃就成了问题。这些顾虑都不妨放到台面上好好讨论,逐一解决。对此,许多地方积极探索,比如通过开展春秋游、课后服务等形式,帮家长消除后顾之忧。总之,假期调整事关千家万户,充分听取意见,不断优化方案,好事方能办出好效果。
从本质上看,休闲经济对接的是人们体验生命、感知美好的情感需求。未来,随着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的逐步健全,相信春秋假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小憩时光”,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成长课堂”。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