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叫停三年,这个臭名昭著的计划又要重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何若

2025-09-18 16:18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据报道,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近日通过了《2026财年商务、司法、科学及相关机构拨款法案》,其中一项条款即要求司法部重启已被拜登政府叫停的“中国行动计划”。

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始于特朗普第一任期。2018年11月,特朗普政府以“打击经济间谍”“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启动该计划,重点审查在美华裔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研人员。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司法部动用庞大的公权力和资源,戴着种族主义的有色眼镜,不断栽赃抹黑华裔科学家,造成一个又一个冤假错案,上百名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被毁。

美国政府甚至先设立办案指标再查案,据悉,该计划对诉讼数量有硬性要求,指示美国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在被美国执法部门调查的专家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因为遗漏申报海外项目就被提起“间谍罪”等严重的刑事指控。可以说,美国是以“国家安全”为名,把非常严肃、慎重的法律问题,变成了对在美华裔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研人员的政治迫害,无异于翻版“麦卡锡主义”。这也再次印证了美国自我标榜“民主与自由”“人权与平等,何其虚伪、虚幻。

大搞有罪推定,煽动种族歧视,罔顾司法正义,如此赤裸裸的政治操弄招致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迫于外界的压力,拜登政府于2022年2月宣布叫停“中国行动计划”。不过,名义上虽停止了,实际上针对华裔科学家的调查和打击依然在隐蔽推进。比如,拜登政府时期,美国海关人员频频通过秘密行动驱逐博士生、博士后、企业员工,以此免受公共问责制和上诉权的约束。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类似打压有增无减。比如,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入境时的无端盘查滋扰愈加常见,甚至有人被限制人身自由超80小时并遭遣返。如此来看,此番要重启的“中国行动计划2.0”,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打压中国的背后,是一贯甩锅诿责的执政思路。对外,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企图通过司法调查等手段设置“小院高墙”,逐步将中国排除在美西方主导的“科技俱乐部”之外,以此阻碍中国科技进步。对内,在对华强硬与全面遏华的“政治正确”下,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重启“中国行动计划”,一面展示对华强硬姿态,稳固政治基本盘;一面渲染和放大“中国威胁”,以转移国内矛盾、掩盖社会问题。

美国能够成为全球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就在于科研环境的高度开放和国际化,在于集聚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与智力资源。反之,将科学议题政治化、安全问题扩大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科研领域形成寒蝉效应,动摇支撑美国强大的科技根基。彭博社曾撰文指出,“中国行动计划”实施后,离开美国的专家学者人数激增,其中大量回到了中国。随着“政治病毒”蔓延,用脚投票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