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18:24
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集中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文明+”传播矩阵,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当“西城小哥”的身影匆忙间略过古城墙,当高校学子在四合院石榴树下开讲“身边的二十大”,当商户们齐聚“诚信承诺墙”前重温誓言——一场场浸润人心的理论宣讲正在京华大地的胡同里巷、商圈楼宇间生动铺展。北京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探索基层理论宣讲创新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从“书面语”变为“家常话”,从“纸面上”绘进“实景画”,在基层治理的枝叶末梢上洒满新时代思想光芒。
互动式宣讲,共享文明成果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宋自鸽站在大栅栏街道文明实践所的老槐树下,张口就来的引经据典,让乘凉的老街坊们竖起了耳朵。这场理论宣讲,她从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入手,介绍了为什么要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幕“邻家孩子讲政策”的场景,源于西城区基层干部的一次“头脑风暴”。几年前,社区想搞理论宣讲,却犯了难:请专家经费支出未列入预算,自己讲又怕理论讲得不够专业。大家集思广益,盘起自己身边的资源,灵光一闪想到了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的师弟师妹们,就这样,马院学生到社区率先试水。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宋自鸽开展“马院进社区”理论宣讲。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和居民自家孩子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蹲在胡同石墩上改课件,用冬奥志愿者经历、医保新政等身边事解读“国之大者”,老人们都爱听“邻家孩子讲政策”,孩子们追着哥哥姐姐也要当“小小宣讲员”。学生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中蜕变,他们把理论稿变成“社区故事集”,用“高空抛物”案例把《民法典》讲成了“日常安全手册”……如今,600多名马院学子成了西城胡同的“挂职副站长”,由高校导师把握方向、社区站长教社会实践的“双导师制”,让学生们在这场青春与老胡同的“双向奔赴”里相遇,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字,而成了街坊邻里“过日子的道理”。
跨过中轴线,东城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红砖小楼里,理论宣讲正以另一种方式生长。三层正阳展厅的时光长廊里,“红楼初心”的老照片和“正阳先锋”的新故事隔着岁月对话;青年讲师带着冬奥徽章讲“青春赛道”;白发老党员摸着党章讲革命往事……更暖的是资源融合的故事:正阳会客厅的咖啡香里,企业和社区签下28份“便民协议”,把“我为人人”写进了日常;薪火造物店里,社区阿姨剪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剪纸,让抽象的理念成了小小的书签。
而朝阳区半壁店村的蜕变,更让理论宣讲深深扎根乡土。这个曾经的“四无村”,靠着“魅力BBD”党建品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成了村口的亲水步道,把“共同富裕”算成了村集体年收入超千万的账本。村史馆里高悬的那幅“昔日四无地,今朝幸福园”的书法,正是理论之光照亮乡村振兴路的最好见证。
沉浸式宣讲,再造文明场景
在中轴线两侧的胡同居民区里,东城区“胡同里的红色讲坛”与西城区“红墙文化大讲堂”两大宣讲品牌宛如一对双璧,让老城区的历史文脉与基层生活在宣讲场景中交融共生。东城区东四胡同博物馆的院子里,非遗传承人王树才拨动琴弦,一段《永乐大钟的传说》在青砖灰瓦间流淌。弦音刚落,城市规划师张喆就摊开“修胡同账本”,细数“哪户人家加了保温层却没改老格局”的民生细节。当听众漫步至四合院门楣下,指尖触碰砖雕影壁的纹路时,抽象的“文化传承”已化作门墩上的雕刻,成为可触摸的“活教材”。在这里,理论宣讲不是“你讲我听”的单向输出,而是“边走边聊”的双向奔赴。
西城区“红色会客厅”宣讲活动中,青年曲艺演员马熠桥演绎北京琴书《红墙下的西城大妈》。荣毅 摄
在西城区烂缦胡同的红色会客厅里,青年曲艺演员马熠桥演绎北京琴书《红墙下的西城大妈》,把“张大妈巡逻转角楼、李奶奶调解家长里短”的日常,唱得活色生香,“我们不仅唱,还要表演的生动,展现大家身边的人和事,让观众感受到人情味和烟火气。”当“宣讲+探访”带领群众走过重新修整的老院、共享菜园的街角,党的创新理论便真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在弦音鼓点与青砖灰瓦间,读懂“基层治理靠大家”的深意。这种“理论+文艺+实景”的沉浸式场景再造,让宣讲不再是单向的“讲台授课”,而是渗入骨子里的“文化浸润”,理论宣讲有了“星火炊烟的温度”与“文明根脉的深度”,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深刻示范。
朝阳区蓝色港湾的“诚信承诺墙”则把文明实践搬进了商业区。作为朝阳区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商圈”,理论宣讲的阵地拓宽了商业场景,延长了服务半径,让消费者成为文明实践的“主理人”,在这里构建起“社区+商圈”的文明生态系统。“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业服务,让顾客在消费中感受文明力量。”商圈负责人介绍,今天在蓝色港湾,能看到的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富足。
分众化宣讲,汇聚文明力量
在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每年一度的春节庙会上,总能看见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跟着社区阿姨学捏饺子,用中文大声喊出“恭喜发财”!这个住着20%外籍人口的国际化社区,在“美美与共,友来友往”的交流中,把理论宣讲包进了饺子皮里,融进每一个传统喜庆的节日里。
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听得懂、愿意听”,麦子店街道汉语学堂的老师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大家模拟“医院挂号”“手机支付”的生活场景;文明实践站的“学习角”有24种语言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整齐排列,大使夫人在这里用母语品读“天下为公”的东方智慧;市民活动中心的“中外美食大家尝”“中医养生讲座”,让茶文化、经络养生等传统文化,以沉浸式体验走进外籍居民生活。麦子店街道用化解国际化社区宣讲难题的生动实践,让理论宣讲在跨文化语境中“零障碍”流动,让每个文化个体融进了有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
麦子店社区开展“共朝美好 浓情端午 粽享安康”主题活动。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供图
从大都市到小乡镇,在顺义区仁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365儿童故事会”日复一日地用绘本讲述党史故事,让红色故事的种子在小朋友们的心里根植理论幼苗。这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讲师,他们是“北京榜样”用亲身经历诠释担当,是思政教师把尘封的党史编成儿歌,是三好学生带着同龄人的稚气扮演起“小英雄”,他们掌心的温度、眼里的光,都在告诉孩子们:红色故事从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是能装进心里、扛在肩上的“接力棒”。这,正是文明最绵长的回响。
北京市顺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365儿童故事会”。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供图
更令人动容的是西城区“西城小哥"的蜕变故事。50名外卖骑手化身“最美城市响应人",在送餐途中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用职业触角延伸着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在广内街道传颂着“爱心冰箱"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在路边摔倒被外卖小哥救助的老人。当时,外卖小哥帮了老人后默默离去没留下姓名,老人就专门在社区里捐设了一台冰箱,无偿提供冷饮,老人说:“只要小哥来了,就能有口水喝。”这台“爱心冰箱”见证了“西城小哥”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互爱,受到理论宣传教育引导的小哥,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如今新就业群体已经融入城市,快递驿站里的温情问候化作城市里的情感地标,这些发生在大都市里的小故事,在新就业群体的务实工作与口口相传中,转化为基层治理中的文明新力量。
从胡同里的青春宣讲,到国际社区的多语种课堂;从商圈里的诚信承诺,到外卖箱里的暖心故事,在北京,基层理论宣讲正以春风化雨般的滋养,浸润着每一个角落。“我们不求声势浩大,只求润物无声。”北京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当理论讲成“家常话”,当政策变成“身边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创新实践,正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递上一份暖心的“首都答卷”,成为“文明中国”的鲜亮缩影。
(采访报道组: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