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1:09
近日,河南省纪委监委披露了一组数据,2024年以来对1881名诬告人作出处理,为6130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并公开通报6起惩治诬告陷害典型案例。给好干部撑腰、让诬告者受罚,并公之于众,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
有偏见就扣帽,为竞争去打击,挟私愤而报复……诬告构陷,广大党员干部苦之久矣。
有基层干部吐苦水,诬告者专挑换届选举、提拔晋级、评优评奖等“关键时刻”实施造谣抹黑,企图把水搅浑、把事搅黄。也有基层干部道出诬告者的心理动机:诬告不成也没关系,对方名誉受影响,自己心里就舒服。有的单位甚至“不想把事情闹大”,反以“好处”摆平诬告者。设身处地从干部自身出发,纵容诬告陷害,就是让老实人吃亏,让组织纪律松弛,让激励机制失灵。
要让诬告陷害无利可图、无所遁形,还得靠组织更有为、制度更有效、生态更优良。
遇到诬告陷害,党员干部往往会受到身心打击,工作也受到影响,最期盼的就是党组织能站出来主持公道。这时候,党组织应该敢于担当作为、查明真相,不搞无原则的“和稀泥”,不冤枉一个好同志也不放过一个使坏者,才能驱散歪风邪气、涵养清风正气。
推动惩治诬告、澄清正名规范化机制化,让制度“长牙齿”、法纪“真带电”。《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提出了如何依规处理政治品行恶劣、匿名诬告、有意陷害或者制造谣言的违纪行为,关键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把规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威慑和约束,为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让诬告陷害没有市场。
形成对诬告陷害行为零容忍的鲜明导向。一个诬告陷害行为得利,就会有跟风效仿,最终对政治生态、发展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对于好干部,既要为其正名,又要尽力消除不良影响;对于诬告者,不仅要根据党纪国法予以惩戒,还应放大警示作用、以儆效尤。惟其如此,才能更好优化干部作风、净化政治生态。
行动撑腰胜过千言万语。还清白者清白、为担当者担当,方能激励更多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