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10:20
编者的话
味道是埋在时光深处的引信,豆汁儿的酸爽、藕汤的醇厚、甘蔗的清甜……一起来感受孩子们从美食中收获的浓浓亲情和简单快乐吧。

藕汤里的中秋味
北京一七一中学初一(13)班 张澜冰
九月下旬,爬墙虎的叶子卷着边儿,像被秋风写满的信笺,承载着我对奶奶的想念。奶奶回湖北老家有段时间了,啥时候才会再来北京呢?
中秋节前一天晚上,门铃突然响了,我打开门,看见奶奶提着大包小包站在门口,我惊喜地大叫:“奶奶回来啦!”安静的家里顿时沸腾起来,我和妹妹激动地抱着奶奶说:“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们您要回来?”奶奶俏皮地眨眨眼说:“就想给你们一个惊喜哦!”
中秋节一大早,厨房里奏起了锅碗瓢勺交响曲。奶奶边准备食材,边向我讲解她做排骨藕汤的秘诀:除了通常的食材以外,一定要加拐枣,它是一种老家特有的野果,而且要等汤快出锅时再加进去,放早了就没清甜的味儿了。说到拐枣,奶奶的眼睛格外明亮。拐枣长在深山里,每年中秋节前后才能成熟饱满。为了摘到满意的拐枣,奶奶天天往山里跑。说着,她轻轻捏起一颗拐枣,递到我手里:“快尝尝!别看它丑,可甜啦!”我看着拐枣那粗糙的外皮和犹如鸡爪般的形状,对奶奶的话将信将疑。我慢慢将它塞进嘴里,在咬下它的一瞬间,甜蜜的汁水在嘴里四溢,我忍不住发出一声赞叹:“哇,好甜啊!”原来,奶奶之所以要等到中秋才回来,就是为了把这大山里最珍贵的秋意送到我们面前。
中秋夜,月亮格外圆润,像一块温润的白玉镶嵌在墨蓝色的天鹅绒上。阳台上,奶奶小心翼翼地将炖了整整一下午的藕汤端上桌。当锅盖掀开的刹那,一股独特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吹开热气先喝一口,真香啊!那是藕的清甜混着肉香,还有一种若有若无、任何调料都无法替代的甘甜,那是故乡的泥土、山野的芬芳和长江水汽交融的味道,更是奶奶千里奔波,用大山深处的馈赠熬出来的爱的味道。这份美好将永远熨帖在我心上,成为我对中秋团圆最温暖的理解。
指导教师 张秀英

说“吃”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东校区初二(11)班 徐慕晴
“人间有味是清欢。”吃,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给我带来了最纯粹的快乐。
自打出生起,我便是名副其实的吃货。五谷杂粮的厚实醇香、鸡鸭鱼肉的精致饱满、各类瓜果的清新多汁;甘蔗的甜、山楂的酸、苦瓜的苦中有香,无一不是我所爱的。
记得小时候,一听到妈妈喊“吃饭”,我便会立刻扔下手中的玩具,像只小兔子般活蹦乱跳地来到餐桌前,蹿上椅子,不顾一切地埋头大快朵颐。每当看到我最爱的卷饼,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张,笨拙地舀上几块炖肉,然后卷起来,左一口、右一口地大吃起来。不出几秒,一大块卷饼便被我吃得一干二净。
除了味蕾对于吃的享受,我的精神世界也不断被吃滋补着。稍大些,我开始接触书籍。每次妈妈为我读故事,我一听到有关食物的描写,便会央求妈妈再读几遍。听着她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一桌子珍馐就摆在面前,馋得我直流口水。
再后来,我识字了,就自己抱着书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吃食的文章。拿到一本新书,一看到“吃”“吃相”“故乡的面”这种题目,我定会抢先去读,一遍遍地品味那些关于“吃”的片段,享受“读吃”的乐趣。“将糯米藕一片一片地切下,放在碟子上,撒上红糖汁和玫瑰屑……”光看这些文字,便令我口舌生津、垂涎欲滴了!
吃,是“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天然之美;吃,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悠闲惬意;吃,更是“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朴实热情。吃,是最简单的事,却拥有最大的学问;吃,是最寻常的举动,却带来最纯粹的快乐。吃,可以让我们享受生活,也可以为我们排除苦闷。
亲爱的朋友,你今天好好吃饭了吗?
指导教师 张红

我和爸爸的心头好
北京实验一小六(15)班 王潇晴
有人说,豆汁儿,是令北京人欲罢不能、外地人“闻风丧胆”的一道老北京特色饮品。对于我和爸爸而言,豆汁儿不仅是清热去火的美食,还蕴含着更多的感情。
我一出生就跟豆汁儿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出生的时候,别的妈妈、宝宝都是护工陪护,我们家则是爸爸亲自上阵。别看他人高马大,干起活来却是心细如发。在医院的三天时间,妈妈和我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而爸爸却熬成了一脸胡茬儿的邋遢人。爸爸说,我们出院之后,他到护国寺小吃要了四碗豆汁儿,一口气喝完,顿觉神清气爽,几天积累的劳累一扫而光。
三年级那年的春天,爸爸说:“好久没喝豆汁儿了,真是想这一口儿,咱们饱口福去!”这时候的我,在爸爸多年的“培训”下,已经爱上了豆汁儿的味道。因此,我当然是举双手同意。在小吃店里,爸爸回忆说,小时候我第一次喝豆汁儿,抿了一口就再也不愿意尝试;过了很久,第二次尝试,还是咧嘴说太酸太臭;又过了很久,一个酷热的夏天,他带着我第三次尝试,我竟然能喝下一口了,接着喝了第二口……后来,我和爸爸一样,爱上了这个味道。豆汁儿就着咸菜丝儿,再来口焦圈儿,溜着碗边儿转圈喝,一碗下肚,通体舒畅。
豆汁儿是我和爸爸的心头好。在我眼中,爸爸就像那碗热腾腾的豆汁儿,虽然岁月的洗礼让他不再年轻帅气,花白的头发,圆圆的肚皮,有时候身上还有点酸臭味儿,但爸爸的爱总是那么独特而踏实,让人心里暖暖的。
指导教师 闫京波

一碗炸酱面
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六(1)班 王芊涵
北京有很多特色美食,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奶奶做的炸酱面。
要说炸酱面的灵魂,一定是那能香掉下巴的肉酱。在我家,奶奶每次炸酱,都将黄酱和甜面酱一同挤入盆中,再来回搅拌,直到黄酱和甜面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趴在盆边,轻轻用舌尖舔上一点儿,“啊呀”,我被咸得吐出舌头,连连摇头。奶奶笑着说:“被齁到了吧,别着急,这还没做好呢!”
开始炒肉酱。奶奶将肥肥嫩嫩的五花肉切成大肉丁,待油热后立马下入锅中,只听滋啦几声,肉香四溢。锅铲舞动之际,再加入一大把嫩绿的葱花,放入调好的酱料。顷刻间,葱香、肉香、酱香,弥漫了整个屋子。这时候,不管人在哪个房间,都要冲到厨房,深深地吸上几大口香气。待锅里的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肉酱就可以出锅啦。
随后,煮面、捞面,把炒好的肉酱盖在一碗筋道顺滑的手擀面上,再放上黄瓜丝、胡萝卜丝、心里美萝卜丝、豆芽菜、煮青豆,拌面前还要淋上一点儿香醋,这热气腾腾、五颜六色的“奶奶牌”炸酱面,单看着也足以让人赏心悦目了。面还烫着,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吃了。挑起一筷子裹满炸酱的面条儿,滋溜儿一口,面条便滑进口中,黄瓜丝冰凉凉,胡萝卜丝脆生生,心里美萝卜丝甜津津,豆芽水嫩嫩,青豆粉面面,这一口真让人回味无穷。有时我吃得太急,被烫得从椅子上跳起来。奶奶拍拍我的背,边拍边唠叨:“哎呀,慢点儿吃,没人跟你抢。”
炸酱面是奶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也是家乡北京的味道。
指导教师 程心悦
食勿耽屏 语必凝眸
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八(11)班 刘鸿羽
饭桌上,祖母的青瓷碗泛着微光,像一方盛着岁月的池塘。涟漪未起,时光却已在冰裂纹里洇开陈年的墨色。
那一次,我正一边吃饭一边戳手机屏,指尖在发光的方块间游移,忽然听见瓷勺敲在碗沿上的脆响。“囡囡,吃饭莫看屏。”祖母一边说一边把一块鲈鱼肉夹进我碗里,她的青瓷碗里有滚烫食物的白雾腾起,在她眼角的皱纹里凝成雾。我这才发现,她说话时总爱望着人的眉心,那双浑浊的眼里有种安定的力量,像暮色中泊在岸边的船。
后来,我在饭桌上发现,父亲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总会把筷子放下,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看着对方。有一次我问他为何总那样听人说话,他说那是祖母告诉他的。“‘食勿耽屏,语必凝眸’,是你祖母给咱们家立的家规。”父亲说话时,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那种神情,让我想起古画上的谦谦君子。
去年深秋,表姐来看望我,她在饭桌上忍不住摆弄手机,祖母没说话,只是把一碟糖桂花推到她面前。那是表姐幼时最爱吃的,琥珀色的糖霜裹着金黄的花粒,在白瓷碗里堆成小山。祖母用竹筷轻轻拨开花糖:“还记得你小时候,总趴在灶台边看我腌桂花。”表姐的指尖停在屏幕上,慢慢抬起头。窗外,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祖母斑白的头发上,祖母望着表姐的神情,就像望着一株亲手浇灌的花。
我渐渐明白,“食勿耽屏,语必凝眸”的家规不是生硬的规矩,而是祖母人生智慧与道德情操的体现。当我们放下发光的屏幕,我们便看见了亲人眼里的星光。
吃甘蔗
密云六小三(1)班 周吉越
那天天气特别好,妈妈带我去街上散步。走着走着,我看见前面的水果摊上摆着好几根紫莹莹的甘蔗,看起来就像小竹子。我盯着甘蔗看了好久,心里满是好奇:这硬邦邦的外皮里面,果肉到底是什么味道呀?
在我的央求下,妈妈给我买了二斤。摊主阿姨拿起刀轻轻一削,甘蔗紫色的外皮就簌簌地掉下来,露出里面白白嫩嫩的果肉。削完皮,阿姨把甘蔗切成了五小段,装进食品袋里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段,使劲咬了一口——哇,甘蔗比我想象中硬多了!可当我用力嚼起来的时候,甜甜的汁水一下子就流满了嘴巴,我赶紧把汁水咽下去,又解渴又香甜,舒服极了。咽完甜甜的汁水,我把嘴里剩下的碎渣吐掉,又拿起下一段,吃得停不下来。
吃着吃着,我突然想起什么,抬头问妈妈:“妈妈,您小时候吃过甘蔗吗?”妈妈摸了摸我的头,温柔地说:“妈妈小时候可没吃过甘蔗,那时候倒是常吃玉米秆。”我赶紧追问:“玉米秆也甜吗?和甘蔗比哪个更好吃?”妈妈轻轻摇了摇头,笑着说:“玉米秆有的甜,嚼着有股清香味;有的没什么味道;还有些嚼起来微苦呢,和甘蔗可没法比。”
听了妈妈的话,我手里的甘蔗好像更甜了,心里却有点酸酸的。我忽然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真幸福。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好好学习,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让妈妈过上比现在更幸福、更甜美的生活。
指导教师 王亚林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
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和当代佳作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