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09:59
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教室里,AI系统“智云答”正在为学生实时解答数学难题,该系统每天响应超万次提问,为教师节约近三成答疑时间,让教育工作者能够更专注于教学创新和个性化指导……
这样的场景,如今正在成为北京中小学的常态。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全域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地区,北京市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持续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构建了“政策引领、资源支撑、师资赋能、均衡保障”的立体化实施路径,正在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高一年级的同学正在上人工智能通识课
政策引领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今年3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教学、支撑、师资、应用、推广”六大体系,为这项教育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
6月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定位、内容体系和实施路径,为各区各校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让人工智能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有章可循。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学生正在上人工智能通识课
资源支撑
提供全学段课程支持
今年8月,首批160套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数字课程资源上线,覆盖全学段教育需求。每套课程包含15分钟左右的核心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及活动任务单,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授课、备课及学生自主学习三类场景需求,搭建了AI“课程超市”和“应用超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支撑。比如:
广渠门中学,教师使用AI生成量子隧穿实验动画,让学生首次“看见”抽象的物理原理;
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的人工智能公开课上,学生在《闪烁信号》主题课中通过自编程序向机器人发送指令,体验编程乐趣;
……
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向机器人发指令
师资培育
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实施"百千种子计划"
今年7月启动的人工智能教师暑期实训已培训首批13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着力培养区域和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领头雁”。
构建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首届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高端智库作用,组建市级“AI教育讲师团”深入10个远郊区逐区指导宣讲,助力提升教师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整体水平。
均衡保障
打造可持续发展机制
针对区域发展差异,大力实施“城乡结对”计划,组织中心城区、在京高校、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对10个远郊区进行“组团式”结对帮扶,同时研制支持生态涵养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工作方案,构建“市级引领、区域联动、有效赋能”的教研支持体系,促进远郊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足开齐、有效实施,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昌平区实验学校高中部联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专家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培训
智能伙伴
"京娃"智能体开启教育新体验
"京小健":学生健康的智能守护者
依托智能手环、校园终端等多模态传感器,"京小健"时刻收集学生的心率、睡眠、运动等生理和行为数据。借助先进AI算法,它不仅能精准勾勒个体健康画像,更能结合心理行为分析模型,敏锐识别焦虑、抑郁等风险倾向,实现从数据收集到干预建议的全流程闭环。
在2025年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展“京小健”展区,小朋友们在体验趣味运动。
"京小壮":多才多艺的“硅基老师”
“京小壮”集课间安全提示、学习答疑、运动伙伴、教室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通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多模态生成技术,展现出全方位的教育能力。不仅能评估体育动作标准度、识别情绪,还能进行美育创作和阅读推荐。
比如:久坐率识别系统利用多模态大模型,能悄无声息地感知学生久坐状态,及时提醒班主任;课间趣味运动系统借助AI运动识别,实时指导学生运动并统计数据,就像贴心的小教练。
这对智能“小伙伴”代表着教育智能体从“工具化”向“生态化”的转型升级,成功构建了“家-校-社”协同的数据价值链。
拔尖培养
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启航
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于2025年3月29日正式成立。学院致力于探索青少年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掘与贯通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造就兼具卓越专业技能与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后备人才。
自成立以来,学院便对培养项目进行系统性筹划,并陆续完成了“少年AI体验营”人才选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项目体系搭建等工作。
2025年10月25日,学院举行开班仪式,33名在"少年AI体验营"中脱颖而出的中学生(高中生10名,初中生23名)正式入学。
学院实施“动态递进、分层分类、一生一策”的培养模式,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针对初高中跨学段培养特点,设立了“数学基础—数学进阶—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进阶—AI前沿课”五大核心课程板块,并增设“AI伦理”大思政课程,确保课程内容契合青少年认知规律与AI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展望未来
构建智慧教育新格局
下一步,北京市将不断汇聚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合力,持续优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数字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反馈迭代更新;探索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操作平台;开展优秀案例总结推广,形成可复制经验;深化“京娃”系列智能体研发,拓展“AI+教育”应用场景。随着更多校园、家庭、社区场景的打通,“京小健”与“京小壮”等也有望成为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从政策引领到资源支撑,从师资培育到均衡发展,北京市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精彩篇章。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专属的AI伙伴,每个教师都拥有智慧的助教,每所学校都在开展通向未来的教育实验。北京的实践不仅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让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为全国智慧教育输出可借鉴的“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