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岂任AI沦为“羊毛党”的帮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2025-11-17 18:21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把新鲜水果P成发霉的,把鞋袜衣物P成破洞的,把化妆品P成损坏的……“双十一”电商销售火热,可也有一些卖家反映遭遇了利用AI伪造商品瑕疵以骗取“仅退款”的情况,有的买家甚至都未处理掉AI生成的水印。

利用“仅退款”规则“薅羊毛”,这些年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人在网上兜售相关教程,做起了缺德生意。而AI工具的引入,让“羊毛党”如虎添翼,严重挑战道德底线法律红线。据民法典,消费者虚构事实获取不正当利益,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精神,属于典型的欺诈行为。换言之,以AI图像造假虚构产品质量有问题,同样涉及违法。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即便骗取商家货款的金额未达到3000元的刑事立案标准,也可能面临拘留和罚款的处罚。

从相关判例看,过去三年法院共处理“仅退款”案件数百起。这意味着,本为减少退货物流成本,提升沟通效率和购物体验的举措,给商家带来的负面效应剧增。事实上,因应行业呼声,多个电商平台已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品后,若申请退款不退货,商家可以自主处理,这一过程中,电商平台也在逐步完善审核机制。一系列举措,一定程度遏制了“薅羊毛”现象。但对AI假图成为帮凶等新情况,有必要及时跟进、完善规则。

买卖的要义在于公平,公平的基础在于诚信,消费者与经营者,同样都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如果说以前信息不对称、选择不对等,消费者在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是保护的重点,那么如今在技术流和信息流面前,消费者的话语权在增大,广大商家特别是小商小户需要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呵护。在这方面,除了期待相应法规进一步完善,电商平台也有守土之责。比如针对商家有“好评机制”,那么针对频频“薅羊毛”者,是否也可建立惩戒机制?再如针对AI假图,卖家可能难以识别,平台是否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帮忙检测?

健康的市场秩序一定是互利共赢、彼此信任的。强化规则意识,清理违法现象,才能让大家舒心安心,将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