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看北京的“秋色经济学”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5-11-18 11:26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谁能比北京更懂秋天?”枫叶似火,银杏如金,美到出圈的京城秋景,不时在朋友圈刷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令人惊喜的秋色不再局限于香山、地坛等传统景区,而从“一点红”向“满城彩”转变,中小公园、街头巷尾皆不乏“出片点位”。

多彩京秋重新定义了“城市美学”,这正是北京持续推进花园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成果。2014年,为破解“绿期短、色彩少、景观单一”的问题,北京启动“增彩延绿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通过科技赋能,百余种新优乡土植物大范围推广,京城秋景的调色盘日渐绚烂。在此基础上,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按下加速键。市园林绿化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北京新增造林绿化34.8万亩,其中彩叶树种植面积近278万亩,大致相当于270个奥森公园。斑斓如画、举步即赏,映照出“花园之都”的靓丽成色,也见证了生态建设与民生福祉的深度融合。

生态建设、修复是一门科学,讲究“顺物自然”,呼唤多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秋季落叶不再一扫了之,适当延长覆盖地表时间,抑制扬尘、增加湿度,亦留住绚烂秋色。雨季淡水不再白白流走,宝贵的天上来水正被绿地、沙坑蓄水池、透水路面等接住。路边野花野草不再被铲除,而是与周围园林植物景观融为一体……“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生态治理笔触,有了更多生机与温度。

当然,花园城市建设并非一味增绿的单选题,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样是其内在要求。多年来,从变绿到变美的蜕变中,北京逐步探索出一条“见绿又见金”的双赢之路。每到秋天,公园里爆火的“秋色经济学”就是生动例证。比如,南海子公园的“南囿秋风”景观带火了“古风穿搭”,游客穿着马面裙在湖边拍照,周边汉服租赁店订单暴增;地坛公园通过“公园+”模式,融入文化阅读、咖啡美食、艺术展览等多种功能,令游客流连忘返……许多公园完善商业空间后,游客都愿意慢下来,好好逛一逛。强劲的“美丽带货力”充分证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交融。

有人说,我们爱北京秋景,不仅因为它美,更因为它让我们相信: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依然有自然的诗意,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找到“慢慢来”的松弛。诚如斯言。花园城市建设的落脚点是让市民享受生态福祉,而身边的美也需要我们携手建设与呵护。

图源:北京日报


编辑:雨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