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看水务 | “碧水账”公布:看得见的清澈幸福
水润京华

2025-11-24 17:43 语音播报

城事

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以首善标准推进水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

“十四五”期间,本市水生态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实施母亲河复苏“一河一策”、统筹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等措施,全市五大河流连续5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河湖复苏北京案例被评为全国典型示范。水生态监测站点由66个增至245个,建立全国首个水生生物AI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网,主要河湖水库均有专属的健康“体检报告”。

碧波重现京城韵

北京水系纵横,不仅拥有世界遗产大运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也穿城而过,共同织就出一幅灵动的水韵长卷。秋末冬初,永定河畔芦花摇曳,潮白河边水鸟翩跹,勾勒出动人的生态图景。2024年,全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8.9%,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97.3%。随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回升,陈家庄泉等泉眼实现复涌。那些曾经干涸的河道,如今正以崭新面貌见证北京水生态的历史性变迁。

站在卢沟桥上方远眺,永定河奔流不息。全市水务部门以河流水系为单元,制定“一河一策”保护修复方案;坚持“以水开路、用水引路”,依托自然力量重塑河道形态;秉持“自然恢复为主”,利用不同流量营造多样化栖息环境,推动河道近自然演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

“持续的生态补水,让‘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的诗意景象变为现实。”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处郭彬彬说。经过系统性补水,这条“母亲河”重焕生机,初步实现了“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的目标。

河湖复苏,是北京统筹多水源、实施跨流域生态补水的智慧结晶。“这不只是水量的补充,更是一场涵盖地表与地下协同修复的系统工程。”郭彬彬表示,自2021年起,全市五大河流连续五年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探索形成了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复苏的“北京模式”。

潮白河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沿顺义段漫步,湖泊、溪流与湿地如珠链般串联,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越冬水鸟钟爱的栖息地之一。“几年前这里还经常干涸,如今水流不断,还能看见白鹭等水鸟,变化太大了。”一位常来散步的市民感慨道。

这个季节里,永定河与潮白河依然水韵盎然。官厅水库与密云水库水域辽阔,沿岸湿地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水生生物种类日益丰富。河流的复苏,不仅重塑了流域生态,更带动了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科技赋能“生态眼”

当碧波重新荡漾于河湖,一场静默的生态变革也悄然发生。要读懂这幅流动的画卷,不仅需要眼睛,更需要科技赋能。水务部门构建起现代化监测体系,如同一套“生态听诊器”与“水下显微镜”,实时感知河湖脉搏,洞察每一处生机的萌动。

目前,水生态监测网络已覆盖全市153个水体,涵盖五大水系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库、景观湖泊及市级湿地。监测内容从生境指标到理化参数,从浮游生物到底栖生物,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状况。建设的15座河湖鸟类AI识别监测站,全天候守护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重点水域。每年发布的《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河湖鸟类人工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大宁水库站)

秋意渐深,冬序初启。水面上,鸟儿自在翱翔、低头觅食;水面下,鱼群悠然游弋。“我们正用科技揭开河湖生境的神秘面纱。”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科副主管杨蓉介绍,“近年来上线的一系列AI设备,具备鸟‘脸’、鱼‘脸’、藻‘脸’等智能识别功能,能在不打扰生物的前提下,精准解析生物多样性。”数据的背后,是水生态复苏的真实信号。2024年,全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达86.95,健康水体比例升至87.6%。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和鱼类物种数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鱼类物种数已恢复至有记录以来历史最高水平的87%。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勾勒出水生态的复苏轨迹: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已在亦庄调节池、怀柔水库、密云水库等多地留下倩影;首次发布的《北京温榆河公园生物多样性发展白皮书》显示,该区域监测到的动植物种类已达8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频繁现身;而北京花鳅的重新发现,更为首都水生态修复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这些变化不只体现在数据层面,更是水生态系统发生的根本转变。”市水务局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处相关负责人指出,“北京主要河流正从藻型浊水生态系统,逐步转向为草型清水系统,标志着水生态正迈向更健康、稳定的阶段。”

《河流生境分类和多样性评价技术导则》作为全国首个规范河流生境分类与评价的地方标准,它系统填补了北京相关领域的空白。与此同时,清河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继密云水库、雁栖湖之后北京第三处获此殊荣的水体。这些扎实进展,共同印证了北京水生态治理的成效,也让生物多样性日益成为首都最闪亮的生态名片。

清流从山间来

优美的河湖离不开源头活水。为此,北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工作。秋末冬初的京郊山区,溪流依旧潺潺。虽然草木渐黄,但一道道生态护坡、一片片涵养林,仍如“天然净水器”般持续发挥作用,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河入库”。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的87.29%提升至2024年的89.82%。目前,80%以上的山区小流域已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从源头守护河库健康。与此同时,北京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关实践已在延庆、房山、密云等区成功签约落地,为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奠定了扎实基础。

水流相通,生态保护亦需打破地域界限。京冀两地“共饮一河水,共保一片天”,携手推动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等跨界河道的协同治理。通过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实施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并推动“冀警”入驻官厅水库库区,共同守护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流域。区域协同机制为上游保水护水注入持续动力,有力筑牢了首都生态安全屏障。

回顾“十四五”,北京以“让河流活起来”为起点,借助科技手段“读懂”水生态,依托系统治理“守护”水源,逐步赢得万物生灵的“认可”。

清流奔涌,生机不息,北京的水生态故事正以更加生动的笔触,继续绘制在这座古都的版图之上。


编辑:周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