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 | 一支“双黄连” 冷静看“抑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景一鸣

2020-02-01 15:07

热点

2月1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凌晨12点对我来说,还不到睡觉的时候,一天之内,驰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又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我急着连夜记录下来。谁成想还没来得及写稿,我的朋友圈被“双黄连”刷屏了。

“双黄连”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铺天盖地,有人正在大量转发,也有人正在以网友特有的幽默方式来辟谣。一张张截图被晒到网上,这些截图显示,“双黄连”不仅卖空了,就连兽用的“双黄连”也被抢光了,最后,甚至连双蛋黄白莲蓉月饼也跟着“躺枪”。有的网友甚至还翻出了15年电视上的“双黄连”广告。当年很普通的一条医药广告愣是让我看出了喜感。

很快,风向又变了,包括藿香正气在内的一大批药,也陆续被各种“专业”文章推到了网上。这些文章若不仔细看,还真让人误以为这些耳熟能详的药品都成了“特效药”。

容易误导人的消息,也被北京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关注到了,多位专家对此给出的评价是“说法不严谨”。根据几天来在武汉的一线采访,我得知,在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针对于症状,比如补给氧气、补给体能,这些医疗手段仅仅是辅助,最终还是要靠人体免疫力去战胜病毒。也就是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目前尚无特效药。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丁新民说,抑制和预防完全是两码事。单说“抑制”,消息文章中提到的是一个体外实验,但是,口服到体内是不是有抑制作用,目前还不能判断。即使药物到体内能够发挥抑制的作用,因为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不可能因为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而长期一直口服这种药。比如,许多抗癌药物都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因为其毒性,人们并不会拿它预防肿瘤;再比如,抗生素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但是,人们不能长期口服抗生素来预防细菌感染。所以,“双黄连”到体内是否有抑制作用?究竟需要多少剂量有作用,现在都还未知。

专家的朋友圈留言

与此同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呼吸危重症专家在朋友圈里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双黄连’只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体外实验中证明有抑制病毒作用,而类似的药物在实验室体外实验中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临床是否有效,还需要通过临床实验来证实。”

显然,大众是把“抑制”二字曲解了。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早在2003年非典病毒来势汹汹的时候,也有文章曾指出,某品牌的中药洗液对非典病毒有抑制作用。是的,还是这个词,“抑制”。但事实证明,最终证明能战胜病毒的,还是科研人员们分秒必争的努力,医护人员的众志成城。

非常时期还是请大家冷静思考。如果非要带着曲解的思路去看问题,那为何不看看酒精,相较于“抑制”,酒精有杀死病毒的作用,这样想问题的话,我这种沾酒就醉的人,岂不是无药可救了。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