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人民重托,建言首都发展!8位委员亮相市政协全会首次云采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颖 张骜 牛伟坤 张蕾

2021-01-21 20:40 语音播报

热点

1月21日上午10时,一场云端采访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驻地与记者的手机间联通,张新慧、舒小峰、郑实、黄轶、屈庆超、杜镇杰、程凯、刘可钦8位委员通过市政协委员履职APP平台接受记者采访,这也是市政协全会上首次安排的云采访。

围绕着“不负人民重托,建言首都发展”主题,8位委员的发言,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风采。

八位委员分为两组,通过市政协委员履职APP平台接受记者采访。(左一为此次采访主持人)

舒小峰委员

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助力中轴线申遗

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舒小峰最关注的话题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他说,“十三五”时期北京在建设文化中心方面,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重要项目都已经启动,得到顺利推进。

舒小峰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启动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这是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取得了很重要的进展,包括搬迁腾退了一批长期不合理使用文物的单位和住户,启动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同时中轴线南端从永定门到正阳门都已经亮出来了。“十四五”时期中轴线申遗工程将提速,并有重要的工作任务实现和完成,作为政协委员,应该从建言献策和凝聚共识两个方面有所助益,中轴线申遗保护过程中还有很多难点、重点问题,政协委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意见,助力问题解决。还应该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参与到中轴线申遗的工作中来,政协委员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应该有个系统的安排,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解决一些重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应该在法规建设上有重要进展。

郑实委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与街区更新相互促进

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郑实委员非常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街区更新、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等问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我们要保护什么呢?郑实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外貌风貌的保护,它应该上升到我们整个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北京有800年建都史,它具有无与伦比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北京的美美在整个城市的格局上,体现在东西南北的轴线上,体现在四九城的城廓上,体现在水系、棋盘的街巷上,他是一个壮美空间的秩序。

郑实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是博物馆的古董,是要延续城市生活,满足现代生活品质。名城保护不是简单的修复文物、拆除违建、整治环境、营造风貌、发展旅游,而是同时解决民生改善、产业置换、人口疏解等问题,与街区有机更新相互促进。郑实说,在街区更新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建筑及街道的整体风貌的城市设计,还特别注意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要用绣花的态度来对待背街小巷整治,不仅是四合院,还有老旧住宅综合改造,补缺民生服务短板。

程凯委员

社区卫生医疗中心建设要体现中医药特点

中医药在推进“健康北京”建设中如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来自教育界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基础教学系教授程凯表示,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点专科医院建设当中针对疑难病、重大疾病,包括抗疫、传染性疾病这些方面的特色,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过程当中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的特点,同时也强化中医药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项目的特色。

在中医药传承过程中,北京也面临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足,应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推行了一个计划,100个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1至2年的临床实践性的锻炼,然后再回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种方法既解决了基层人才的不足,提高了他们的质量,同时也让高层次人才培养有了创新的模式。

刘可钦委员

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

来自教育界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表示,在后疫情时代,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教育人应植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通过践行“创新、开放、共享”,构建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刘可钦认为,学校课程、教师队伍、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激发学校发展内在动力。在跨年级的组班、跨学科的学习等创新实践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开放过程中,学校走出孤岛,融入社区,形成新的“家校社”关系,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加综合的育人环境。

此外优质教育资源在首都各级各类学校间的共享以及与不发达地区的共享,将是首都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刘可钦表示,要回应这些挑战,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老师专业的育人方式、丰厚的思想内涵,对培养未来一代新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新慧委员

用科技持续为乡村振兴发力

来自农业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主任助理张新慧,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长年支援西藏脱贫攻坚事业一线,帮助高原农牧民脱贫致富。他说,在藏区藏族同胞都有饲养家畜的习惯,虽然他们饲养的传统很悠久,但是养殖方式比较原始,通过科技扶贫,他们把内地的一些实用技术带到高原,帮助农牧民通过牛羊的养殖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未来在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应继续巩固科技扶贫的力度,用科技为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力。

杜镇杰委员

京剧的守正创新要解决为谁演戏的问题

来自文化艺术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演员杜镇杰说,随着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很多观众开始从网络上了解京剧,在宣传上是极大的进步,但是京剧的守正创新要解决为谁演戏的问题。

杜镇杰说,京剧艺术的精髓之一就是虚拟表演、程式化表演。如果不去现场,仅仅在网络端口是很难体会和欣赏的。可喜的是现在很多年轻戏迷走进剧场,近距离体验传统的京剧艺术。让年轻人爱上国粹,再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播京剧。所以要求我们行内演员摸准观众脉搏,在传承传统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黄轶委员

完善营商环境中企业破产机制

来自经济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美臣保理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黄轶表示,近些年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营商环境改善,各地政府都放出大招,使出全力。比如营业执照的领取从原来的十几天缩短到一天甚至几小时,从“先证后照”到“一区通办”“一证通办”“全网通办”,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营商环境的改善不是单方面的,企业的“生”要关注,涉及企业“死”的市场退出和破产保护也得重视。

黄轶建议,完善营商环境中企业破产机制,推动北京市个人或企业破产条例的出台,当企业遇到危机时,可以及时止损,减少因企业破产给企业经营者及其债权人带来的损失。

屈庆超委员

筑牢三道防线防范数字经济发展风险

如何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防范风险,保障数据安全?

来自科技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屈庆超谈及这个问题时提出,需筑牢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筑牢制度防线,北京未来要建设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的先行先试区和示范区,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北京在制度设计和立法方面要走在前面。第二道是筑牢监管防线,数字经济的业态非常活跃,它们的发展是以科技驱动的,政府的监管也要跟上,包括科技监管、智能监管,树立新的监管理念。第三道是筑牢技术防线,利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既让数据发挥价值,个人隐私也能得到保护。

2021北京两会直通车

编辑: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