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收藏家涂越明:小小邮品承载浓浓奥运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潘福达

2021-12-17 17:01 语音播报

热点

160个展框、2560张邮集贴片——这是首钢园近期举办的“双奥”集邮文化展的展品数量,它们都出自一个人之手,历经七年精心收集,展览才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

“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冰雪文化、春节文化、长城文化,爱上北京这座‘双奥之城’!”提起办展的初衷,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火炬手涂越明、体育收藏家涂越明思绪飞回到了18年前。

涂越明

早在2003年,出于对奥运和集邮的热爱,他编制了大型开放类体育专题邮集《百年圆梦》,在多地展开巡展。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喜欢集邮,涂越明还曾和他有书信来往,并见过两次面,共同的兴趣以及奥运情怀为他们之间架起了珍贵的友谊桥梁。基于他在奥运集邮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光荣地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涂越明对集邮产生浓厚兴趣始于1984年。那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得我国首枚奥运金牌的消息让他兴奋不已,当年举办的一场《全国体育集邮展览》让他彻底迷上了集邮。

从那时起,他被体育以及奥运题材邮票的风采所吸引,开始收集有关中国参与奥运会的邮品。自北京首次申奥起,他就开始着手组编一部庆祝北京申奥的邮集,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年。

转眼来到2013年。中国奥委会于2013年11月3日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市为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城市。涂越明收看新闻联播时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的内心按捺不住喜悦。

“北京很可能和奥运再续前缘,我得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他当时就决定收藏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各类邮品,并用照相机记录申办冬奥的历程。一定要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再举办一场展览,这样的想法在他的心中悄然萌发。

作为一名普通职工,他只能用业余时间去搞收藏爱好,以一己之力达成心愿的过程中历经坎坷。

2014年12月31日,他早早来到“鸟巢”西广场,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拍摄新年倒计时彩排及正式演出,一拍就是5个小时。第二天一早,他又坐上了去往河北崇礼的大巴车,沿街拍摄申冬奥标志、工地围挡上的申冬奥会海报和崇礼夜景,还去各大雪场拍摄游客滑雪照片。

涂越明摄影作品

“旅店经理听说我专程来拍摄申冬奥的照片,他倍儿支持,不仅早餐免单,还主动开车带着我去拍!”好心人的帮忙让涂越明无比感动。

几天后,他又连续去了两次延庆龙庆峡冰灯艺术节,拍摄与北京申冬奥有关的冰雕和雪雕,手指头都冻僵了按不了快门,相机和手机全都冻得关了机,他只好去卫生间的暖气旁暖和一会儿再出去拍摄。在这次的“双奥”集邮文化展上,当年冒着严寒拍摄的照片成了“明星”展品,涂越明常和感兴趣的观众聊起当年拍摄的往事。

涂越明摄影作品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涂越明在电视机前使劲儿鼓掌庆祝,眼里泛着激动的泪花。打那时起,他四处求国外的朋友购买冬奥相关纪念邮票、邮折、纪念封等,在吉隆坡的朋友还把巴赫亲笔签名的纪念封作为生日礼物邮寄给了他,这成为涂越明最心爱的“宝贝”。

每到周末,马甸邮币卡市场、潘家园古玩市场等地少不了涂越明的身影,他还经常网上搜集购买所有和北京冬奥会相关的邮品。为了这次展出,他已经自掏腰包花出去小十万元钱。虽说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家人起初也不太支持,但每次涂越明看到需要的邮品,都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家人也逐渐理解了他对集邮的“痴狂”。

邮票、明信片、首日封等邮品被称为“国家名片”,特别是针对国家级、世界级重大活动出品发行的邮品彰显了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在筹展过程中,涂越明还收藏了大量老北京文化元素的展品,生肖文化、老北京小吃、城市夜景等主题的邮品琳琅满目。

“希望凭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北京冬奥会做些贡献。”涂越明的心愿很朴实,只要有观众愿意观看他精心准备多年的邮展,他就觉得心满意足。

他的目标也很宏大:希望更多人通过“国家名片”了解冬奥,爱上冰雪运动。“如果外国运动员来北京后,能多了解咱老北京的历史文化,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他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