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95周年特别策划·家国 | 钢铁雄狮,红色血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2022-08-01 10:57 语音播报

热点

95年前,南昌城头一声霹雳惊雷,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

95年后,泱泱中华强军号角嘹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正迈向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推出专题报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翻开档案、寻访遗迹,让峥嵘岁月照亮家国前程。我们对话老兵、采访新锐,听铮铮铁骨喊出使命必达。

战斗遗址

地道战结下军民鱼水情

地道战,是国人最熟悉的游击战法之一。老电影《地道战》的深入人心,更让它跟地雷战一样,家喻户晓。

北京北郊顺义区的焦庄户村,有一处地道战遗址。遗址现在正在修葺,暂不对外开放。但焦庄户村的老老少少,都对那段往事如数家珍。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正门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浮雕

66岁的马成,从小就听父亲和奶奶讲地道战的故事。“我爸跟我说,我家就有地道,入口在灶台底下,方便转移。”地道入口的位置,当时是绝密信息,因为焦庄户地势险要,入村扫荡的日寇,也非常想了解地道的详细布局。但军民连心,守口如瓶。

马成

焦庄户,地处密云、怀柔、平谷交界。1939年8月下旬,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一支部队,在转移中途经此地。虽然只在村里住了三四天,但留下了红色的萌芽。“有战士就住在我奶奶家,还亲切地喊我奶奶‘妈妈’。”在队伍的影响下,村长马福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党支部迅速建立。马成的父亲马文藻当时只有19岁,但因为上过几天“冬学”,识字会算账,且胆大心细,也被组织所重视。马文藻先是被短暂派遣到怀柔,后在1941年返回焦庄户,成为该村第一任民兵中队长。

在马福的带领下,村里开始试挖第一条地道。“当时的地道,主要是为了应对敌人的扫荡。”马成介绍,焦庄户东南、西南、西北各有一个日寇炮楼。这第一条地道,从村里通往村外的金鸡河。在一次日寇扫荡中,顺利把村里暂驻的八路军战士转移。

此时,地道战已经在敌后逐渐展开,成为抗击日寇的有效方法。焦庄户村的村民,白天干农活、抗击日寇,晚上挖地道,全村编织起密集的地道网络,甚至与邻村,也有联通。“当时的村民、民兵和八路军战士,都依靠地道,与日寇周旋。”马成说,地道的主要作用是躲避和转移,日寇不掌握地道状况,所以也不敢轻易下地道,极大地保护了军民的安全。后经实践,利用村里高低起伏的地形,建地道射击孔,具有打击功能。

“咱们党的军队,一直讲军民鱼水情,这地道战,就是最好的印证。”马成说,军民并肩作战建立起的牢固感情,让焦庄户的红色血脉一直延续,“我们村参军入伍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我父亲参军、我参军、我爱人和女儿参军。像我家这样,世代参军,并且以此为荣的家庭。在我们焦庄户,还有很多。从焦庄户走出去的军队指战员,遍布全国各地。”

军工印记

曙光厂见证新空军曙光

夕阳西下,晚风轻轻拂过红色的砖墙,人们倚在露天座椅上,聊天、喝咖啡、享受夏日难得的清凉。这个“1959时间里”文创产业园区,曾经是中航工业国营北京曙光电机厂的老厂房。“曙光厂”研发和生产的多型号微控电机,是国产战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曙光厂的老厂房,现在是一片文创园区

1959年11月11日,曙光厂在当时东北郊的“牛王庙”动工。那时候,还没有三环路,“牛王庙”四周都是农田、坟茔、荒坡。现年75岁的刘宝坤,1975年冬天,从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毕业进入曙光厂工作。当时的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还是歼-6和歼-7。

刘宝坤

虽然看不到战斗机的全貌,但曙光厂的每一个职工都知道,微控电机最终随着战机翱翔,守卫祖国蓝天。每一架飞机都是由千千万万的零部件组成的,生产这些零部件的工厂,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家可能知道沈飞、成飞、西飞,知道这些总装厂,但却不知道全国有很多像曙光厂这样的配套厂。”

刘宝坤清楚地记得,每次新战机试飞的消息传来,厂里的气氛是既兴奋、自豪又紧张。兴奋,意味着中国的战斗机又离世界先进水平更近了一点。自豪,因为新战机上有曙光厂多种产品;紧张,希望试飞万无一失。

刘宝坤退休前,中国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开始陆续装备部队。“那真是扬眉吐气,是咱自己的高性能飞机。”从歼-10之后,中国战机不断推陈出新,歼-11、歼-15、歼-16,直到隐身战机歼-20服役,中国空军终于拥有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时候,看着国产的各型号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作为老航空人,我热泪盈眶。”刘宝坤现在还留着当年曙光厂的老照片。退休后,他组织起北京五龙亭朗诵艺术团,每周三和周六,在三元西桥旁的一个四层小楼里排练。时不时地还创作关于曙光厂的诗歌,由朗诵艺术团的伙伴们,一起朗诵。团里有很多曙光厂的老职工,现在生产区虽然搬到了空港,但总厂办公楼还在,最重要的,家属区还在,“老同志们都还在”。

他说,大半生都献给了航空工业,会一直关注中国空军的发展,“一有新战机升空,我就倍感自豪”。

档案揭秘

当年东拼西凑铸造地雷

距离北京市中心约90公里的京东大峡谷,在这个季节,有很多从城里驱车至此,享受清凉的游客。景区的一角,有一个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原是鱼子山军械修理所。

66岁的王宝成,是土生土长的鱼子山村人,退休前在平谷区纪委工作,退休后任区政协文史委特约撰稿人。他从小就听长辈们聊起山村的历史,“我们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能找到当年参加革命的亲戚、朋友。”在纪念馆内,有一整面墙,记录了各个时期,鱼子山村入党、参军、伤残、牺牲村民的名录。

王宝成

鱼子山村光荣的革命历史,开始于1938年。那一年,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进驻鱼子山。1939年,军械所建成,前期主要是修理枪支。“当时刚进驻鱼子山的八路军战士,有一半没有枪。战场上缴获的枪支,七零八落,他们也舍不得扔,都带回来修理。”

日寇对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军械所,也有所耳闻。从1940年开始,频繁对鱼子山村进行烧杀抢掠。1942年,更是把鱼子山村划为“无人区”。该村共有180多人被杀害。

为了应对紧张战局,八路军重新整合军械所,进行游击式生产。各单位进一步远离村庄,分散到深山里。这些单位中,有一个重要构成——炸弹连。纪念馆内,还能看到当时炸弹连研制生产的手榴弹和地雷。虽然没有电影《地雷战》里的天女散花雷,但有王八雷、枕头雷。“这王八雷,形似甲鱼,专门用来隐藏在道路两侧。枕头雷,里面用硫酸作为导火索。硫酸是液体,稍微一倾斜,就能引爆地雷。这种雷,专门摆在显眼的地方,日寇一碰,就炸。”

鱼子山军械所当年铸造的各式手榴弹手雷

鱼子山军械所当年铸造的王八雷

鱼子山军械所当年铸造的枕头雷

地雷好用,但铸造却不容易。铸造地雷需要的焦炭,是用毛驴从唐山开滦煤矿运来。日寇封锁山村之后,运输焦炭路线也被切断。村里的老人,给八路军支招,山上有橡树林,经祖传烧制方法,可以烧成白炭。经试验,这种橡木烧成的白炭,火头硬、热量高、耐时长,是当时唯一能替代焦炭的材料。从1943年到1948年底,这些橡木,为鱼子山军械所的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的鱼子山村,经多年生态建设,绿水青山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京东大峡谷景区,带动民宿、采摘等配套产业,农民收入也节节攀升。王宝成平时住在平谷城区,但也经常开车,回到鱼子山村来看看,跟村里老人聊天,也跟年轻人唠唠,“现在生活好了,但这段历史,咱也不能忘。”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