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1 12:26
让家成为学习的好地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4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家庭教育状态调查。调查显示的结果令人吃惊。
家长更关心子女能否“成才”,而忽视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人”。他们不太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发展性因素,对建立亲密亲子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小学生赢得学业优势,反而因为让孩子过早地学习知识,引发了挫败感,降低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导致了他们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择校生”和“就近入学学生”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择校无法满足家长原本的期待——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
课外班及课外作业是性价比很低的家庭教育投入,不仅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反而会催生身心俱疲、学习兴趣减弱、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对孩子的学业产生负面效应。
与孩子成绩优秀成正相关的,不是买礼物、给零花钱等物质奖励,而是父母双方教育理念一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亲子沟通模式,以及家人之间良好的情绪理解与反馈。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
距离这调查已经过去了不短的时间,但是很多家长面对家庭教育问题时,依然处在“常识性”知识混乱的状态,“跟着感觉走”的家长的数量惊人;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并未因“双减”而减少。
我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是我的孩子。他成年后,我常常反思自己曾经如何理智地规避了我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我给他的教育有哪些突出的优势和明显的弊端。
其二是我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年过四十,却依然跟我保持着长期而良好的互动。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经常到我家来玩;他们在孩子入园、升学等关键问题上,通常也会跟我沟通、讨论,这让我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各种特殊现象。
其三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作品中有些童年生活场景会跟我曾经的生活重叠,引发了我对某些场景的细致回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回忆的过程很多时候会成为我自我疗愈的过程,类似于自我心理咨询。有时,作品中小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与父母师长和周围世界的互动,也成了我反观教育现象的契机,我就像在对一个个教育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对家庭教育长期的关注与思考,让我坚定地认为:通过努力,每个家庭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好地方。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涵盖了全部的教养内容,旨在帮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有理想、有才干、有自信、能独立、爱思考、善表达、尊重他人、悦纳自我,让他们具备应对未来生活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我是语文教师出身,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相对深入,以语文学习为例来说明问题,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我新近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表面上讨论的是语文学习活动,实际上讨论的是如何建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态环境。
例如,什么样的书能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获得感、增强成就感,让他们逐步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呢?家长要在充分了解孩子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唤醒他发展意愿的内容。有数学特长的孩子,可以从《数学花园漫游记》中获得兴奋感;喜欢艺术的孩子,可以在“设计大师穆纳里1945系列”中获得动力;关注历史的孩子,可以在《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中探索规律。
学习是触类旁通的过程,基于兴趣的系统阅读有助于孩子获取、联结信息,并养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去关注学科学习,通常会事半功倍。
再比如,家长常常抱怨孩子拖拖拉拉。孩子通常不能准确估算自己完成任务的时间——“我10分钟就能完成”“我最多用15分钟”——他们并非有意高估自己、低估任务,而是尚未形成准确的时间概念。出于职业的关系,我对45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各能讲多少内容,甚至各需要多少张PPT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通常没有偏差,这是因为这些都是我经常使用的时间长度。曾经有个活动要求我发言20分钟,我特意提前找感觉,试了好几次,才能将一个整体性较好的发言压缩到20分钟以内。孩子通常不能准确地估算时间,他们可能因此产生“我真笨”“反正也完不成,索性不干了”等心态,这容易导致拖延、缺乏自控能力等心理问题。
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家长要先为时间管理能力强的人“画像”。如果家长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管理能力强的人,已经能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则需要注意:时间管理能力强的人也可能培养出有拖延症的孩子。因为在生活中,孩子怎么做可能都达不到家长眼中“合格”的水平,只好选择放弃。反过来,时间管理能力弱的人,也有可能培养出做事效率高的孩子——因为孩子不想成为家长那样的人。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传播家庭语文教育常识,进而推动社会形成语文学习的共识,形成家庭学习的共识,帮助家长从狭义的“抓学习”中走出来,在广阔的教育视野中,探索生活教育、人格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的个性化方式,让具有终身性和示范性特征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的未来发展。
学习常识、懂得道理,很容易,我要说的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按照常识指引的方向,使用书中提供的策略设计并开展家庭学习活动,也不难;唯一的难点是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哪怕只有一种学习活动适合您的家庭,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会产生奇效。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命题,“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若要“成”,就在学习之后,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