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 15:16
中国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2023年是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9周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状况持续改善,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梳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事,采访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相关负责人,盘点2023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0件大事。
1、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六省两市《政府工作报告》
1月至2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大运河沿线六省两市先后举行“两会”,各自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写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或“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相关举措。至此,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级辐射区、40个地市级拓展区和150个县(区、市)级核心区均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
2、京杭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游船首航
3月19日,京杭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游船拉响汽笛,开启首航。游船分别由大光楼码头、二号码头、漕运码头、柳荫码头出发,连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北区、中区和南区。自此,每周六日和法定节假日,南区的船闸体验线路和北区的大光楼码头线路开通,充分展示大光楼码头、观景阁、甘棠闸等多个特色旅游景点,方便游客多方位感受千年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运营游船共有115艘,包括18艘自航船和97艘非自航船,均为清洁能源驱动。
3、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通水
4月4日,随着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缓缓开启,天津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和新开河耳闸与此同步,漳河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供水、引滦河水等补水水源,流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相关河段。至此,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实现水流贯通,这是水利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开展的京杭大运河补水工作继2022年后再次实现全线通水。此次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京杭大运河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行走大运河”全民健步走活动在沿线8省市展开
5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开展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省市各选一地作为主会场。健步走活动与社区运动会、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赶大集、庙会等活动相结合,融入了8省市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带动大运河沿线居民的健身热潮,打造了集运动休闲、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5、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率先打造“致富河、幸福河”
5月,在京杭大运河沿线20个设区地级市中,素有“运河之都”之称的江苏省淮安市成为打造“致富河、幸福河”的率先践行者。淮安市委、市政府将“致富河、幸福河”的重要论述视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在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京杭大运河全线世界文化遗产的七分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包含2处遗产区1段河道。该市已通过人大立法,以及出台规划、智库研报、印发方案等方式,全方位策应“致富河、幸福河”建设。
6、民族交响诗《大运河》等一批文艺作品厚重呈现运河文化风貌
6月中旬,京津冀三地民族乐团开启大运河沿线城市巡演民族交响诗《大运河》,包括序曲《开河》、第一乐章《黄金水道》、第二乐章《漕运沧桑》、第三乐章《江河万古流》、第四乐章《舟楫通南北》、第五乐章《运河明珠》、第六乐章《醉千秋》、终曲《大河·天下》。
8月9日—8月14日,CCTV-9播出六集系列纪录片《大运河之歌》,该片以时间为轴,以文明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智慧、文化影响和传承利用为故事主线,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相交融,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风貌。
7、江苏“一坛一展”接力推动国际运河城市交流合作
8月24日,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论坛通过展示分享运河永续利用、绿色发展的“中国行动”与“国际案例”,交流互鉴可行路径与思路对策,推动国际运河城市交流合作,提升中国大运河国际影响力。
9月21日,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开幕。延续了往届“融合、创新、共享”的定位,穿插举办了大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特色旅游产品展、文旅产业展、非遗展、“丝路与运河的邂逅”主题展和大运河美食文化展等主题展览,进一步提升中国大运河国际影响力。
8、天津、河北加入“京杭对话”
11月13日,以“传承运河文化 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和中国新闻社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在京举行,天津、河北两地首次参与京杭对话。“对话”显示,北京已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不断深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天津将会同北京、河北进一步完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驱动力;河北将与北京、天津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展现蓬勃生机。浙江将全面深化与大运河沿线省市的深度合作,做好研究传播、创新转化、富民为民“三篇文章”。
9、京津冀人大首次对大运河展开协同监督
12月8日,在石家庄举行的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大运河第一次联席会议,确定三地人大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开展协同监督,共同查找问题并推动解决,这是京津冀人大首次对大运河开展协同监督。
联席会议通过了《2024年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工作方案》,京津冀三地人大将围绕《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以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宣传、文化带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等,通过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形式协同开展监督检查。
10、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
12月27日,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和休闲水街组成,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共享大厅屋顶造型似“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远望博物馆,屋顶、街巷路口、门楼等元素与水系结合,形成一处类似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并成为大运河畔的重要公共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