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3 17:19
12月13日,星巴克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据新京报报道,记者近日在星巴克无锡昌兴大厦店和无锡震泽路店卧底调查。从披露的视频来看,星巴克存在使用过期原材料问题,包括巧克力液、抹茶液、奶油、桃果肉等;此外,还存在店员撕掉过期原料标签、篡改原料保质期、隔夜蛋糕依然上架等行为。其中一家门店的主管甚至要求卧底记者使用吧台毛巾去擦垃圾桶外壁,擦完后经过简单清洗继续放吧台使用。星巴克中国今天回应称:对报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深感震惊,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两家涉事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
大润发超市臭肉香肠的“味道”还没散去,胖哥俩肉蟹煲使用死蟹的“膈应”还在胸口,又一家知名餐饮品牌让一众消费者大倒胃口。星巴克作为国际连锁咖啡巨头,无论从门店数量还是知名度来说,与近日登过食品安全“黑榜”的企业几乎不在一个量级。如此大的品牌、有如此多的客户群、商品价格公认不便宜,一样存在原材料卫生不过关、员工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同样令消费者震惊。星巴克“大翻车”事件又一次“教育”了消费者:贵的不一定是好的,连锁难锁住食安;虽然消费者对大品牌的印象分比较高,但一些大品牌对消费者的诚恳度并不高。
“报废,就算店里的钱。”在记者暗访的视频中,星巴克门店一店员的大实话,一语道破舍不得扔掉过期食材的玄机。偷偷用过期食材做饮品,把这点儿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事情曝光后,失去的却是更多食客的信任,门店乃至品牌都要为自己的信誉度买单,这桩买卖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看星巴克的回应,对两家无锡门店的“小动作”感到“震惊”;“震惊”之后,有没有反思,涉事门店有没有卫生规则,店员操作上有没有人授意?如店员所说食物“报废算钱”的规则又是谁制定的,有没有导向问题?店员被“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这是涉事门店独有的“传统”,还是多店不为人知的“秘方”?
食品安全,是企业不能触碰的底线,是不容逾越的法律红线。食品安全,需要从监管到制度万无一失地保障,需要餐饮业每一级员工发自内心的敬畏,而不是出了事后大呼“震惊”、把责任推到个别员工身上,而是要从制度上堵住漏洞。在规范食品安全的道路上,政府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媒体监督只会越来越深入,如果还有企业或员工试图钻空子、一心钻钱眼,那就是执意走进法律制定的罚则,钻进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