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车还要人脸识别?“小鹏们”的偷脸该停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1-12-15 15:58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因违规采集消费者面部识别数据40余万张,小鹏汽车近日被上海监管部门罚款10万元。相关调查发现,当事公司曾在旗下7家门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设备,且未经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目前,当事公司已出面道歉,非法采集的照片也被删除,但舆论风波并未平息,“买个车,你人脸识别干什么?”的追问仍在发酵。

曾经,诸如“戴头盔看房”的新闻令人捧腹。但如今一些商家先后被曝无声“偷脸”的神操作,已经让大家笑不出来了。这些年,搭乘信息技术发展的东风,人脸识别大行其道,且越来越有被滥用之势。君不见,从政务服务到金融支付,从住店入园到上班打卡,乃至回家进小区、存包取厕纸,都纷纷上线人脸识别技术。公共场合“镜”头攒动就算了,不少商家也大肆抢“脸”,有的甚至暗中索取。“露脸通行,一刷大吉”,确实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但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无时不在的“采集ing”,也让隐私泄露的问题愈发突出。

如此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是自然人身份不可更改的唯一标识。而且,这种“生物密码”不同于身份证、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一旦被“击穿”往往没有补救空间,造成的负效应也会呈指数扩散。正是考虑到巨大的安全隐患,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举措为个人信息加装“安全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再到《个人信息保护法》,法网越织越密。尤其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之法,更是全面系统地给人脸数据怎么采、如何用等划出了边界——公共场合只能“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商家索脸必须“公示”且需消费者同意。如此再看小鹏“偷脸”,显然践踏法律红线,被罚一点也不冤。

明明有法可依,“偷脸”为何还是大量出现?原因固然复杂,但违法成本与收益不对等恐怕是绕不开的一条。长期以来,靠着大量采集数据、细化用户画像,不少互联网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在商言商,在数据驱动的发展逻辑下,企业本就不愿“踩刹车”,而数万元的罚款,相较于真金白银的收入过于轻微,无形中又加剧了肆无忌惮心理。就拿小鹏被罚案例来说,有人算了一笔账,平均一张脸被罚5毛钱左右,违法成本之低令人咋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执法是最好的普法,不妨加大惩戒力度,以严管重罚形成强力震慑。

在个保法落地满月之际,有记者调研发现,除了“偷脸”,买房信息泄露、App过度收集信息等乱象非常普遍。守住个人隐私,不能只靠消费者“戴头盔”。动动真格推动法规落地,大家才能放心享受技术红利。


编辑:雨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