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2 18:24
近日,某快餐品牌与盲盒销售商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引发消费者抢购。1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称,此举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近年来,盲盒经济火爆。最初只装着潮流玩具的盲盒,如今似乎可以装下万物。旅游盲盒、化妆品盲盒、饮料生鲜盲盒、脱单盲盒……真正让消费者上瘾的,其实不仅仅是盲盒里的产品,更是拆盲盒产生的情绪价值。然而近来,盲盒消费已经逐渐变味,甚至一些商家推出盲盒的目的,就是引诱消费者“瞎买”。
前两天,网络平台“图书盲盒”销售“爆单”后,也引发争议,消费者“遭遇”的不是新奇有益的阅读,而是商家蹭新潮玩法行清库存目标的算计。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急于搭“盲盒”顺风车捞快钱的商家不少。日用品盲盒抽出假冒伪劣的地摊货、小家电盲盒抽出残次品,这类新闻并不鲜见。2021年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曾发布消费提示指出,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提醒消费者勿盲目购买。还有一些盲盒买卖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如宠物盲盒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死亡,个别快递公司把“无人认领”的快件通过直播平台以快递盲盒方式进行销售。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盲盒无节制购买导致的浪费。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显然有违厉行节约的风尚;化妆品盲盒的拥趸大多发愁拆出来的化妆品几年都用不完;对文具盲盒的执着让不少小朋友家里堆满了文具,盲盒里的鞋子、服装见光后就被束之高阁。在全社会践行“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大背景下,以盲盒为噱头促销牟利,刺激消费者超量购买,不惜造成严重的粮食浪费,这种做法,与国家政策相悖,与社会公德相悖,也与“财自道生”的商业伦理相悖。
利用部分消费者的“收集癖”,把消费潜力挖掘到最大;利用部分消费者以小博大的心理,拓展销售渠道;让消费与社交产生紧密关系……盲盒经济的“财富密码”不能被滥用,更不能被一心想玩弄、算计消费者的商家盗用。作为消费者应该最大限度理性消费,别因为自己的盲目瞎买,增大盲盒经济“阴暗的死角”。盲盒不是监管盲区,监管部门也要出手清理,让盲盒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