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15:52
国家网信办日前发布通知,宣布将对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进行进一步规范。新规强调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影响用户关闭弹窗,同时弹窗信息推送必须要经过人工审核。
弹个不休的推送到底有多烦?网友都深有体会。无论你在看视频还是上网课,各种花里胡哨的界面随时可能跳出来挡在眼前,其中不少还充斥着色情、赌博、暴力等违法信息。更可气的是,用户想找关闭按钮先得分辨若干个“×”,稍不留神就会按错,莫名其妙进入注册、支付等界面。这种网络“牛皮癣”不仅扰民,更有木马植入、侵犯隐私、诱导消费等多重风险。
弹窗乱象猖獗背后,是高额利润驱使。当前,广告仍是各类网络平台和软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弹窗因其自打开、难关闭、频率高等特性,很容易实现“流量抢劫”。据报道,某些App开屏、弹窗类广告带来的收入,可高达其广告总收入的80%。因此很多商家宁愿折损用户体验度,也舍不得眼前这块肥肉。此前,相关部门也曾启动过专项整治行动,但大多只管消停一时。因为根据现有法律,针对弹窗广告的罚款上限为3万元,相比于“几行代码”就能躺着赚钱,这样的打击显得不痛不痒。
重典治乱,猛药去疴。规则已渐完善,就要以最严标准落实。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厘清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发布端各自的权责界限,特别是在确保人工审核方面,要拿出一套可行的监督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禁止服务、下架软件等方式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形成震慑。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弹窗“换个马甲重来”的现象。有网友发现,眼下,某些软件的开屏“摇一摇”,稍微晃动手机就会跳转网页;有些视频网站的按键设置,常常诱导用户误触广告;还有很多APP打着免费使用某项功能的幌子引流,实际上就是弹窗小广告的集散地……对这些同类问题“一网打尽”,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用户权益。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10亿,庞大的用户规模意味着广阔市场,但绝非遍地随意收割的“羊毛”。平台、软件多把精力放在产品打磨上,靠内容和技术创收,才是做大做强做长久的正道。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