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纪录持续刷新,高温劳保也应及时上新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2022-07-17 18:11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连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高温天气。7月17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已是中央气象台连续12天发布高温预警。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除了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传统的户外作业劳动者,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防疫一线人员等也面临高温“烤”验,但高温劳动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定施行多年未“上新”。“现在一个西瓜也要20多元了,津贴标准能不能再高一点”,不少接受采访的户外劳动者,期待高温津贴的标准该涨涨了。专家也表示,针对高温劳动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群体和新需求,高温劳动保护应与时俱进。

7月14日,杭州街头的电子显示屏提醒市民注意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图据新华社

6月中旬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开启高温模式。据统计,6月1日至7月14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5.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5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持续走强的炙烤模式令人揪心,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不少地方出现因热射病导致的死亡案例,有的是因在户外工作时间过长,有的是工作在相对密闭的空间,表明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对高温的警惕性不够,对高温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应急处置不力。同时,高温津贴的标准多年未变、高温劳保用品的质效不高等短板,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近年来,陆续有省份上调津贴标准,比如广东在2021年将高温津贴标准从此前的每人每月150元提高至300元;河南省自2022年6月1日起,将高温津贴标准由每人每工作日10元调整为15元。各地对高温津贴和劳保用品的发放,应该说有了极大进步。但也要看到,较之于高温的刷新速度和破坏力度,高温劳动保护的更新速度还没有跟上温度变化的脚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对高温津贴增长也有了更多期待。但一些单位的高温劳保还停留在保障用水、送西瓜冷饮、避开中午时段等传统做法,有些单位高温补贴没有完全发放到位,有些劳保用品如安全帽则加剧户外工作的闷热。此外,有些临时工在高温烈日下工作,由于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难以享受到法律的应有保护。

高温持续刷新,高温劳保需要上新。应该建立高温津贴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工资收入增长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同时,加快研发满足高温作业群体需求的高性能劳保用品,在工装的透气性、劳保用品的降温功能上添智赋能。近日各地已经出台一些临时性的防暑降温政策,比如南昌核酸采样人员可以免穿防护服,合肥等地核酸采样时间避开正午;有的地方遇有高温预警时,要求延长中午休息时间或缩短户外劳动时间,或者加大室内通风透气力度、增加劳动者轮替的频次等等,都是切实可行而又效果明显的好办法。

上心才能上新;上新,更要上心。我们无法改变极端高温频繁出现的大环境,也无法改变社会对劳动的需求,但只要把劳动者的权益放在心上,完全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凉爽的小环境,对高温下的劳动者进行更好保护。高温下的劳动者在守护整个社会的运转,保护他们高温下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022战高温

编辑:贾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