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18:19
近日,福州市体育局、福州市教育局联合印发《福州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提出要逐步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学校根据学生体质健康实际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多以来,各地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长了,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加上新修订的体育法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体育科目已被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体育运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有几种认知上的误区还需要消除:第一,以为课外体育运动,就是自由自在地玩儿;第二,坚持体育运动,就是为了在重要考试中拿分;第三,报了各种体育课外培训班,就足以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了。
青少年成长有其内在规律,而运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相对科学的运动内容和运动方式。“自由自在地玩儿”很重要,但绝不能代替课余体育运动;在大考中拿到高分固然重要,但于终生运动意识的培养甚至可以说弊大于利;课外培训班虽然有针对性,但毕竟对体育素养的提高并不全面。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走出对体育课的认知误区。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可谓正当其时。
其实,体育家庭作业一直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对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意识的提升,大有裨益。然而,部分学生和家长,一提作业就心烦;不少网友也认定这是在给学生和家庭加压。个别地区的体育家庭作业,也确实出现过形式化的问题。比如规定必须跳绳多少个、跑步多少米、俯卧撑多少个等等,同时要求学生“每天打卡”“家长上传视频”,确实曾让学生和家长产生怨言。
体育家庭作业的优质完成,离不开两个支撑。第一,课业负担得到实打实的减轻,学生课余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进行运动;第二,体育家庭作业应该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双减”政策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各地体育家庭作业也面目一新。比如,在一些地方,不同体质的孩子有不同的作业“难度”,不同兴趣的孩子可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更重要的是,“打卡”、“上传视频”等让家长为难的“交作业”方式,也逐渐减少。通过运动目标管理,激发孩子的自主锻炼意识,学校定期“批改”作业成为更流行的方式。
孩子和家长,都别把体育家庭作业当成额外的负担;体育家庭作业,也切忌再度流于形式,重实效、重自主,才能让更多孩子交上优质的体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