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6 15:53
日前,民政部与中央政法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并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到2025年年底确保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100%。
北京顺义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动员楼门长、在职党员为社区失能、独居等特殊人群分班服务,做到“日见面”。图据顺义发布
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是一件极为重要的民生大事。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矛盾日益突出,而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尤其令人担心。他们或是因为老伴去世而独居,或是因为儿女外出打工而留守,或是因为生病或意外而重残或失能,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没有孩子来照顾。对于这部分老人,且不说让他们自己去求医问药,就算基本的生活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长期无人陪伴而导致的精神上的孤独。还有一些老人,对家庭房屋和水电气暖设施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难以觉察,亟待有人定期上门排查隐患。
怎样对待老人,可见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对待特殊困难老人,可见一个社会的温度。从北京市就有22万余名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数字看,全国范围内的困难老人数量规模庞大,特别是很多农村地区,困难老年人的比例可能更高。十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对困难老人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资金上的支持。但也要看到,如果对接机制不够完善,一些特殊困难老年人可能不清楚国家都有哪些惠老政策,更无法办理享受相关政策的温暖。
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探访机制的推出,就是要把政策的温暖送到老人身边,同时了解老人的实际诉求。按月探访,或许只是帮老人们修修补补家里损坏的东西、购买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甚至只是跟他们说说话聊聊天,都会给老人带来莫大的帮助,给他们精神上以莫大的鼓励。可以说,每一次探访,都体现了政府的尊老诚意,都体现社会的敬老善意。事实上,不少地方已经在做这样的尝试,及时排除了特殊困难老人家中煤气电路等存在的安全隐患,甚至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将特殊困难老人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进行定期探访,是国家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有效举措。
人都有变老的一天,也难免会成为特殊困难老人的一员,因而调动更为广泛的力量参与这一行动中,不仅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关爱特殊困难老人的氛围。指导意见中提出,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网络开展探访关爱服务的基础上,要形成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老年协会、业主委员会、网格员、家庭医生、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老党员、低龄健康老年人、亲属邻里等共同参与的探访关爱力量。
每一次探访,每一份关爱,都是一份“见面礼”,会让特殊困难老人生活好一点,幸福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