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08:10
越来越多的“飞行上宾”,将山清水秀的北京当作理想栖息之所。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拒马河六渡的河湖鸟类自动监测站,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近日首次拍摄到4只黑鹳同框;在大宁调蓄水库东部浅滩,也观测到大量水鸟栖息,其中首次一次性观测到十余只黑鹳。
上百只白鹭在北运河甘棠闸下游栖息觅食。摄影/白继开
黑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山地河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其严苛,有“环境测评师”之称;要接待这一鸟类家族前来“打卡”,可得提供相当优质的“休息场地”,具备贴心呵护的“服务水准”。黑鹳在北京郊区河流与水库频繁现身,意味着该“测评团”对北京野外水质及食物丰富程度的肯定,印证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干预动物习性行为的减少。大宁水库作为南水北调进京的第一个水源地,拒马河作为与青山相绕的知名景区,无疑也会因为黑鹳的光顾增添勃勃生机和优雅之美。
像黑鹳这样挑剔的“测评师”,多多益善。在城市里,鸟类是居民最为常见的野生动物,是连接人与自然的彩色纽带。它们有的洁白,有的斑斓,飞翔的姿态,呢喃的声调,本身就是城市不可多得的景致;它们守护四季交替,赋予城市动感,既是居民亲近和感受自然的精灵,又是孩子们学习敬畏生命的天使。这些来自天空中的新老朋友,无疑值得更多市民关注和爱护,值得城市管理者花心思留住、用行动示好。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为鸟类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在系统治理上,北京将湿地恢复建设与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统筹推进,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保护好、建设好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平日里,也常有为鸟儿筑巢等温馨故事。例如,前不久有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拍摄“鸟楼”,发现每个窝几乎都住满了鸟儿;原来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专为雨燕栖息建造的“雨燕塔”,如今已成为百鸟聚集繁衍的乐园。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居民鸟类保护意识节节攀升,带来的是令人欣喜的数字和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根据《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在北京地区分布的陆生野生鸟类多达503种,北京成为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除了黑鹳,大宁调蓄水库东部浅滩还迎来了鸬鹚、苍鹭等大量水鸟栖息;10月深秋,上千只白鹭飞临城市副中心凉水河畔的枣林庄,它们结伴成群,与浅滩、藕塘一起勾勒成景。城市不断促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保护工作,人人文明观鸟、赏鸟,就是在北京上空为鸟儿架设安全的“空中走廊”,在地上为鸟儿打造宜居的栖息天堂。
“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我们虽然留不住鸟儿飞翔的弧线,但只要我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绿水青山成为美丽北京的靓丽底色,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环境测评师”不约而同地光临北京,唱出更加悦耳动听的生态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