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 19:55
大学开学在即,新生们也将迎来自己的舍友。相较于过去的“一切随缘”,近期有不少大学尝试用“发‘简历’找室友”“网站互选”“大数据推荐算法”等方式,将“室友选择权”交给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宿舍分配基本都是“开盲盒”,舍友姓甚名谁、兴趣习惯如何,直到相聚同寝时才能知晓大概。若大家志趣相投,自然其乐融融,可若性格不合、作息不一、习惯迥异,就会产生矛盾冲突。提前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室友,也是提前化解矛盾的办法。同时,学校的这种做法,也传递了一种成熟的管理理念,即真正把学生当作成年人,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声音。这,本身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网络一线牵,自助室友缘”,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值得肯定,当然也要看到,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寝室关系,不是选个室友就万事大吉。一方面,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身处社会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常态,求同存异、彼此包容、见贤思齐是必备素质。而片面追求志趣相同,很容易形成一个“人际关系茧房”,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被选择的人就会有没被选上的人。这些“边缘化”的学生凑成一个寝室,无形中会产生某种“剩余者歧视”,很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自由选择未必是寝室分配的最优解,高校需要努力进行合理而全面的探索与尝试,平衡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都与交友密切相关,而宿舍只是一处场景而已。眼下,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交友正越来越趋向于兴趣圈层,既在圈层内部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又在圈层之外感受着孤独感与疏离感。由此而论,大学除了教授知识,也应该教授生活技能,帮助学生在面向社会的缓冲期里学会适应大环境,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能够自由选择室友是一种管理上的进步,但我们期待高校能够开设更多处理人际关系的“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从象牙塔无缝衔接至社会大课堂。